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考研全攻略:经验分享+复习秘籍,助你一战成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我在高中阶段主攻文科,因此我对政治有一定基础,所以我从9月底才开始着手复习。政治的学习内容涵盖五个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我购买的教材包括大纲、《风中劲草》、1000题、考点预测、8套卷、4套卷、肖秀荣形势政策,还有米鹏三套卷、20天20题、任汝芬4套卷。大纲我看了两遍,大约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我转向了《风中劲草》,这本书我总共精读了三遍,最后又单独回顾了一遍重点,直到考试前一天都在持续阅读。期间,我穿插完成了1000题的两轮练习。我认为对于这类选择题,反复温习至关重要。我习惯仔细研读,多次重复,否则枯燥的知识点很难记住。我会强迫自己边看书边勾画关键知识点,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对于1000题,我的做法是先记录正确答案,专注于正确的选项,再查阅答案解析,理解错误选项的错误之处。在政治学习中,我一直注重掌握正确的信息,避免错误,这样考试时正确认知会更加牢固,这是我的个人体会。至于形势政策,只需在最后一个月关注肖秀荣的热点时事总结即可。我认为选择题是政治得分的关键,做好选择题能轻松拿到40分,加上平均的大题分数,总分70分以上不成问题。《风中劲草》对于提高选择题成绩特别有帮助,特别是关注时政与毛泽东思想的融合部分。大题方面,得到30分相对容易,因为有押题四套卷,即使没有遇到原题,凭借你的政治素养也能构思出答案。今年的主观题大部分来自四套卷,所以四套卷务必熟记,我预留了15天,把四套卷和米鹏的押题背诵了三遍。不过今年米鹏的命中率不高,所以在背诵多种押题资料时,应以肖秀荣的四套卷为首要。此外,书写工整非常重要,学习间隙可以练习写字,我觉得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考试时尽量快速作答,多写几句或许就能多得一分,而这也许就是决定考研胜负的关键。当然,首先要保证回答的质量,并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于政治,我主要通过做肖秀荣的1000题并复习错题,大题部分则背诵肖四和其他参考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首先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看课本,做课后习题。看课本时大家可以和“考试大纲”对比,在课本的目录上标出所有考点,同时划掉大纲上没有的提到的知识点。考研数学出题是严格按照大纲来的,对于大纲未作要求的知识点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去看,大家这个可以放心。对于大纲中提到的知识点,虽然有些要求是“掌握”,有些要求是“理解”,但是我们必须将其全部掌握,说白了,就是会做题,能灵活运用!针对课后习题,我建议大家全部做完,大家可能会这么想:不就是课后习题么,能有多少,难度又能有多高?其实不然,总的来说课后习题的题量还是比较大的,并且还有一定难度,有些题的难度比真题大!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有些真题就源于课本,甚至是原题。高数课本的复习方法是这样,线性代数也是如此。
考研英语方面:
在英语复习中,“真题”至关重要。我备考时,仅使用了张剑的预测题集一次,其余时间都专注于真题的练习。你需要不断地操练真题,以便掌握其命题模式。或许有人担心,真题有限,多次练习后会记住答案。但实则不然,初次做题很难记住所有正确选项,再次甚至多次尝试,你仍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之前的误选项可能再次困扰你。建议购买《考研真相》这本书,它汇总了过去十年的真题,并且每套都有详尽的解析,如陌生词汇、正确率、句子结构剖析以及例句等,内容十分全面。对于作文,我每天早晨会背诵王江涛老师的一篇范文,然后在当晚临睡前默写,通过这种方式每日积累一些高阶词汇、短语和句式。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规划与管理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环境科学基础、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评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至关重要,因这是分析环境问题的基石。需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运作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系统。掌握环境政策法规也是必要的,因法律和政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工具。
在学习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理解和应用。对环境影响评估,不仅要知道其流程和方法,更要能够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去。例如,模拟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缓解措施。这样既锻炼了分析能力,也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要理解其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还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思考如何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会推荐阅读一些前沿的研究论文,以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实践经验。
案例研究是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有效方式。凭分析国内外的成功或失败案例,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也能从中汲取教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深入研究过“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重要事件,这些案例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环境问题在全球政治中的复杂性。
团队合作和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学习形式。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环境问题,能激发新的观点,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提高自有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