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科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大气科学考研全攻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高分上岸秘籍&复习避坑指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科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后期复习更重要一些,后期就是11月中下旬,开始背诵式的再看大纲或者之前的笔记讲义,所谓背诵式就是没有标画的阅读,有标记有重点的开始反复背记,我主要是利用早上的这段时间,脑子比较清楚,基本每天早上1个半小时,一直反复到8套,4套,背诵册子都陆续上市的时候,换它们开始背诵。我是8套选择大题都做了,分析了,大题后期看了几遍,4套是做了选择大题后期反复背。最后背诵的东西基本就是这样,我也背了讲义压的大题和许多资料,所以后期背诵压力超级大,每天都晕乎乎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测验具有高难度和密集的试题,因此评估的关键在于解答的精确性和效率。考生应集中精力提升这两项技能。在这样的考试中,专攻复杂问题并不明智。首先,我们以同济大学第五版教材为基础进行复习,确保理解基本定理,并逐一验证例题,每道课后练习都需正确完成。数学复习时,浮躁的态度是大忌,每个人都需要脚踏实地地度过这一阶段。接下来进入第二个阶段,将重心放在大量的习题演练上,选择与考试难度相近的习题集至关重要,过于困难的题目并无实际价值。第三个阶段则侧重于模拟测试,务必认真对待历年真题。关键是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找一段完整的两个半小时进行实战演练,合理规划答题时间。数学全书需要反复研读,做题过程中,标记出那些经典却未解决或难度较大的题目,后续再刷题时仅专注于这些标记过的题目,否则时间会显得紧迫。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未尝试过模拟试题或针对性训练,原因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可靠,况且我连真题都没时间全部完成。大约五月份,我从1997年的英语一开始做起,此前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和学习语法规则上。起初,我每天只做一篇文章,用的是黄皮书。做题时,我会标记所有不熟悉的词汇,即使是模糊记得的也会标注。完成之后,我会逐字逐句对照原文翻译,对于翻译错误的单词,我会抄写到笔记本上,同时记录下不懂的短语,因为这些短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两个半小时甚至更久。我一直做到了2012年的英语一题目。那时已经是九月份开学了。
英语二的部分,从2007年至2009年是针对MPACC的,从2010年起才算是真正的英语二。我沿用了之前的方法,但做完后我会观看教师的真题解析视频,因为他们会分享解题策略,之前的我没看是因为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出题风格有所不同,他们还会分析干扰选项的设定。我持续做到2013年。这时,我会将每篇文章全文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仔细翻译,并与参考译文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忽略的一些问题。到了2014年底,我已经完成了8篇文章。通常,经过这一阶段,你的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于是,我又回头从2007年开始做,打算把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留到最后阶段测试。起初一天只做一篇,后来由于已经做过一次,问题不再那么棘手,所以我一次做了两篇。同样的,你仍然会遇到不熟悉的单词,继续做好标记,完成后在原有笔记上突出关键词汇。回顾错误,思考为何出错,如果是因为翻译问题,就重新翻译问题部分;如果被干扰项误导,分析它是如何设局的,以及为何未能识别正确答案。这样一直做到2014年,那时应该是11月初了。
接下来,我做了2015年和2016年的题目,也是一边做一边翻译,确保不遗漏任何单词。看完视频后,我在第一天下午做一篇阅读,第二天处理翻译和写作,两者交替进行。等到这一切结束,差不多已是11月底。英语二的新题型相对简单且数量不多,我听了唐迟的讲解并完成了所有练习就没有再深入了,因为英语二的新题型真的很容易,目标是拿到满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热力学是大气物理学的基础,要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特别是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深入理解大气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如辐射能的吸收、散射和发射,这对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流体力学是研究大气运动的主要工具。需熟悉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方程,并能熟练运用它们来分析大气环流、风暴系统等现象。伯努利定理、科氏力等概念也是必备的知识点。了解大气湍流和边界层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气的混合和对流过程。
再者,电磁学在大气物理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离层和雷达探测等方面。理解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利用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大气参数,对进行气候预测和灾害预警有重要意义。
至于专业领域,如云和降水物理,需理解云滴的形成与增长机制,以及降水的形成条件和过程。辐射传输则涉及到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的相互作用,这对理解和模拟全球气候模型至关重要。
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建议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一方面,要深入阅读教材,理解和记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实验和项目,凭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定期做题和复习,将知识融会贯通。遇到难题,不要害怕,寻求导师或同学的帮助,或者查阅相关文献,多角度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