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资源与环境考研全攻略——全国考生必备秘籍!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这是我四门课里面花时间最少的一门课,我9月份大纲解析出来的时候就开始看了,不过感觉政治这东西太乏味,坚持不了,所以直到11月份,我大纲解析一半都没看过,而且前面看过那一半也是一眼扫过去,划过去的,看过就忘,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练习 我买了本肖秀荣的《1000题》,不过连1/5都没做完。。。所以说真正开始看应该快12月份了。至于主观题,我弄了本28题,就读了几遍,也没怎么背,基本就是靠临场发挥的,题目抄一句,写一句自己的话,一遍抄完如果还没抄满,换个观点从头再来一遍,直到把整张试卷写满为止。
考研数学方面:
使用张宇的教材18讲配合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义,习题集选用李永乐的660题与张宇的1000题。如果基础薄弱,建议每学习一个章节的视频内容后,同时阅读相应书本,并完成1000题中的A部分。对于线性代数部分,同样按照此步骤操作。目标是在六月至七月份内完成第一轮学习。七八月份重点在于深入理解概念和定理,我发现这种方法极其有效,尤其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通过回顾基本定义常常能找到解决之道。进入八月到九月期间,开始着手660题和1000题未完成的部分,九月初解决遗留的难题,中旬开始接触历年真题。
我推荐使用张宇的30年真题全解析,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天或每隔两天完成一套,务必弄懂所有不会的题目。前十五年的试题不必限时,但后十五年的应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十月中期开始,重做后十五年的试题,十一月中旬起加入模拟题的训练,同时探索更多提升难度的题目,以及学习解题策略。我还完成了张宇的8套题,如果时间允许,再做4套题。考试前三到五天,进行一次完整的模拟考试,包括购买答题卡并严格计时,以适应真实的考试环境。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颇有信心,基础知识还算扎实,复习过程不算太吃力。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基础薄弱(词汇量匮乏,复杂句子难以理解,写作缺乏创意),现在开始大量背单词是个好主意,无论多艰难,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来记忆。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显著的进步,但如果持之以恒到年终,肯定会有收获。我个人认为,词汇量不足会极大地影响英语考试的表现。至于长难句,我主要依赖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并做笔记,遇到困惑时查阅一下即可。真正关键的是理解和把握试题中的逻辑和出题人的思维模式,这需要通过大量的真题练习来培养,慢慢地你就能领略其精髓。对于作文,我没有使用任何固定的模板,只是平日里积累了些精彩的长短句,结果还挺理想。如果你觉得创作困难,可以参考一些模板书籍,里面往往有些不错的素材。我使用的参考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系列和一本随机排序的单词书,其他教材我就没涉及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概论的学习首先需掌握基本概念。遥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探测技术,凭收集电磁波信息来分析地表特性。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如何捕捉并解析这些信息是基础。理解像分辨率、辐射校正、地理定位等核心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技巧是关键。包括图像增强、分类、解译等,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例如,凭图像分类识别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则能帮助深入理解地物属性。这些都需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如ENVI、ERDAS等,并结合GIS进行综合分析。
再者,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从气候变化监测到城市规划,从灾害应急响应到生态环境保护,都有其身影。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应用,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加深对遥感的理解。
实践操作是提升技能的关键。尝试去做一些小项目,比如分析卫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或者参与一些科研课题,这会你对遥感有更深的认识。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因遥感往往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和他人交流能碰撞出新的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定期做笔记,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遇到难题,我会积极寻求解答,无论是向导师教,还是在线上论坛交流,都能获得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