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信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声学所电子信息考研全攻略:从备考到上岸的那些秘籍!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信息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月份起,我每晚都会投入一些时间研读政治,大约用了二十多天初步完成了大纲的第一轮阅读。随后,我便在每个夜晚专心致志地解答肖秀荣的1000题集,遇到错误的题目,我会追溯到大纲中寻找答案来源。这样一轮下来,已接近十二月,我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为深入。接下来的一周,我重新通读了一遍大纲,紧接着开始了第二轮阅读,通常也是以一周为周期。谈到记忆这个环节,我一直对此感到抗拒,但逐渐领悟到读书实际上是一个从无知到认知,从意识到未意识到知之甚深的过程。尽管我是理科背景,但我坚信文科学习不应仅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体会。这种深入的理解反而有助于巩固记忆,这才是学习的目标。我的政治复习策略就是阅读,偶尔失眠时,还会看看选择题。进入一月后,只剩下两周时间,我购买了“20天20题”配合核心考点,有选择性地进行了背诵,注重理解和概要。带着这样的准备,我步入了考场。考试当天,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最后两道大题的第二部分竟未能作答,走出考场时我几乎心灰意冷,责怪自己连题目都没完成。然而,想到更重要的还在后头,我强迫自己调整心态。唉,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充满挑战。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大致过了一遍全书和十八讲,整理了十八讲的知识点,9月份开始真正的复习,笔记很重要啊,后面做题有知识点忘记了翻笔记会比较方便,再做相应的全书上的内容,这样印象更深。二刷完全书我就开始做1000题了,虽然题目比较难,但是对提高能力比较有帮助。到了11月底我才开始做真题,只做了一遍,后面又做了一遍错题。总的来说,感觉数学复习的还算可以,今年数二考的也比较简单,快交卷的时候发现因为一个小失误做错了一道10分的大题…心痛…
考研英语方面:
我是不太喜欢背单词的,最开始买了红宝书,一个单元都没背下来,后来发现我是不太适合抱着单词书刷单词的。后来买了朱伟的恋恋有词,一天下午一个单元,总共30个单元,刚好一个月可以刷一遍,贵在坚持,第二天花半个小时把昨天下午学到的知识温习一遍,这里有个小建议,就是第二天上午温习的时候可以专门准备一个小本,记录你不是很熟悉的单词和搭配和知识点,写下中文,单词不认识的也可以抄上去,跟着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反复记忆,我当时是留着第三天默写,这样可以帮助记忆,便于查询自己更薄弱的地方,下次更加注意,再反复,有针对性。12月份还把之前背的句子和作文滚动复习着,单词也时常翻着背,不能放下。此时正式开展阅读练习,从08年到19年真题,每次做2~4篇,之后一定要做好总结,吃透;因为真题要反复做,在考前会做3~4次,具体安排大家自己斟酌。
考研专业课方面:
要理解信号的基本概念,包括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以及它们的频域表示——傅立叶变换。傅立叶分析是解析信号本质的关键工具,熟练掌握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的计算方法至关重要。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也是深入理解系统特性的基础,特别是在解决线性时不变系统问题中。
系统的概念和性质是另一个重要部分。应能区分因果性和稳定性,理解并应用系统函数H(s)或H(z)来描述系统的频率响应。零极点图是理解系统动态行为的有效手段,需能够绘制和分析它,这对预测系统性能和设计滤波器等实际问题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再者,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是常考知识点,要熟练掌握其计算规则,特别是凭DFT(离散傅立叶变换)进行快速卷积的方法。系统框图的简化和综合也是需重视的部分,这有助于从宏观角度把握系统的工作原理。
学习“信号与系统”并非一蹴就,需大量的实践和思考。建议多做习题,尤其是经典的信号处理问题,如滤波器设计、信号恢复等。编程实现例如使用MATLAB,帮助更直观地理解信号处理的过程。理解物理背景和应用场景,比如在语音识别、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会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且有深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参加一些实际项目或者实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既能巩固理论,也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科院(国科大)声学研究所这样的科研环境中,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