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国庆假期买的政治书,买的是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还买了大纲红宝书,这一本我翻都没有翻开过,个人觉得看精讲精练配合着做1000题就行了。十月份把政治过了一遍,每天大概看两个小时。我政治基础很不好,高中是理科生,而且真的很不擅长答政治题,就是我会写很多很多,但是貌似都写不到点子上。我知道自己主观题比较弱所以主要看选择题。1000题第一遍做完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我第二遍才开始总结错题,整理选择题错题对我来说很有用。我比较后悔应该第一遍做的时候就整理,第二遍整理完已经12月了,来不及再过第三遍,就只能不停看错题本。主观题我完全就是背四套卷,考前一个星期才开始的,希望大家考前两星期开始吧,因为比想象中多很多。我就是想着,不就是四套卷子嘛一周肯定背得完,但是我直到考试入场前一秒还在背…对于所谓的红宝书,我是这样用的,第一遍,大致浏览,不做笔记,第二遍,对照历年真题把重点标注出来,第三遍,反复熟记标注的地方。我用的是肖秀荣的系列资料,但今年没怎么押中题,所以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在押题上。到了12月份,就进入冲刺阶段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可能是我在考研科目中最擅长的一环,但我仍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去复习。我认为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都应该给予相同的关注,不能因为擅长就掉以轻心,对于不擅长的部分则需更加努力。我从1993年开始做英语阅读理解的真题,直到8月差不多完成了第一轮。中途尝试了一些模拟题,后来意识到其实专注真题就足够了。面对单词书,我总感到力不从心,再厚的词汇书也只能消化一两页。于是,在完成近20年的阅读真题后,考虑到考研中词汇重复率高这一特点,我决定专注于这些真题中的词汇。我利用有道词典的“单词本”工具,筛选并收录了大约700个生词。接下来的四个月里,我会定期查阅它们(类似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记忆策略)。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考试时非常有效,考场上几乎没遇到不认识的词。对于作文,我背诵了一个模板,最终成绩显示,我的作文部分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分数。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历史不仅仅是日期和事件,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对“历史学基础”,你需深入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并影响后续历史进程的。例如,从秦汉的统一到唐宋的社会转型,再到明清的闭关锁国,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
深度阅读和分析原始史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材只能提供一个基本框架,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对各种文献、档案、碑铭等一手资料的研读。比如,你尝试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书,或者研究明清时期的奏折、文集,从中提炼出自有的观点和理解。
再者,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也是必要的。“历史学基础”的考察不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也包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解读能力。比如,你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了解其如何解释社会变迁;也接触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解其对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
实践性的应用也不能忽视。参加学术讨论、撰写论文,甚至进行田野调查,都是提升历史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凭这些活动,你锻炼自有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定时复习,划分好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并保持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和心得。我也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期刊、在线论坛,扩大知识视野,跟踪学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