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构造地质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构造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南京大学构造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在十月份以后才开始涉猎政治学习的。我选用的主要教材是由考试中心编制的政治“红宝书”以及配套的大纲解析练习册。“红宝书”已经标好了关键点,内容条理分明。此外,我还浏览过政治大纲解析和任汝芬的“序列一”,后者在阐述上相当清楚。政治的选择题同样举足轻重,它们有助于填补知识空白,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仅仅阅读“红宝书”可能还不够,有些信息可能会只停留在视线中而未深入脑海。到了复习冲刺阶段,其实并不一定要死记硬背,只要能把知识点梳理得井井有条,并牢记于心,在考试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准确分类知识点,其次是要保持字迹工整,尽量避免每行文字倾斜。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有着特殊的喜爱,而且我的英语水平也不错。在解决数学问题的间隙,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沉浸在英语阅读中,对我而言是一种乐趣(这可能是少数人的体验)。我坚定地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英语学习,直到考研前一天都在坚持(考试前夕还练习了两篇文章)。我没有依赖任何如“恋恋有词”这样的工具背单词,而是从1998年的真题开始做起,每次遇到不熟悉的词汇,都会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并且确保每天都有时间复习这些词汇。我认为这样能把握住考研的核心词汇,做得越多,就越能识别常出现的词汇和易混淆的词。闲暇时,我会默默诵读已经做过的文章,像读故事一样,借助情境来记忆单词,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方法。毕竟,足够的词汇量是英语的关键,否则阅读会让人感到无比困扰。接下来是语感的培养,有人问我如何定义语感,我自己也难以言表,只能靠领悟。大概就是面对复杂的句子,你可能无法立即准确翻译,但凭借语感,你可以大致理解其含义。尽管模糊,但在面对选择题时,你的理解足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提升语感,我不停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到我能迅速处理那些对许多人来说棘手的长难句。做题时,不必过于纠结细节,关键在于做对,而后再深入分析。通常,我会花费四十分钟完成两篇阅读,随后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整理新词汇并逐句翻译全文(这是必须要做的,偷懒只会让你后期付出代价)。我从五月份就开始限时做阅读,每篇不得超过18分钟,实践证明这对我是合适的。因为真题数量有限,如果每篇都耗时半小时来精研,未免浪费了宝贵的练习机会。我每天投入两小时学英语,如果你觉得不够,可以增加一小时,但不建议超过四小时,毕竟数学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演变、物质组成、内部结构以及表面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这门课,你需理解并掌握地壳的基本构成,如矿物和岩石的类型、特征及成因;熟悉地球历史的时间框架——地质年代学;理解地表风化、侵蚀、沉积和构造运动等地理过程。我的建议是,多看图,因地质学是一门视觉科学,凭观察地质剖面图和地貌照片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实践操作如野外实习也是很重要的,它你亲眼看到书本上的理论如何在现实中呈现。
构造地质学则更深入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形和断裂,包括板块构造、地质构造解析、地震等地质现象。对构造地质学,你需理解并能分析地质构造,比如断层、褶皱和节理,以及它们在地壳运动中的作用。这部分需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尤其是对地质图的解读。我会推荐你做一些构造地质的案例分析,这将有助于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复习阶段,我坚持每日阅读相关文献,保持对最新地质知识的敏感度,并凭做历年真题来检验自有的理解程度。我也会定期回顾笔记,整理思维导图,这帮助我在复杂的信息中找到主线。找到一个或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互相提问,也是非常有益的。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对复杂的地质原理,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机制,凭反复的记忆和应用将其内化为自有的知识。定期自我测试和模拟考试提升应对考试的能力。保持对地质学的热情和兴趣,这是持久学习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