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颇有心得,尽管分数差距可能不大,但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绊脚石。建议大纲发布后着手复习,大纲通常在九月中旬公布。一旦出来,立刻入手,光阴似箭。接着,仔细研读大纲,我那时设定每日阅读量为30页,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部分较复杂,所以我设定了每日20页的目标,力求理解每一个句子。看完后,配合着做1000题(每天同步进行)。完成题目后,再次浏览并默记每道题及其解析,尤其是错题要在大纲中标注,即使后期没时间再看大纲,标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加深记忆。从复习政治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积累记忆,切勿拖延至最后一刻。按照这个速度,大约在10月中旬,大纲和1000题应该已经完成。这么做是为了把握复习的节奏。随后,挑选一本类似1000题的练习册,比如大纲解析配套习题或风中劲草。这时可以快速过一遍题目,做题本身就是巩固记忆,重要的是错误的题目必须回查大纲或解析以确保理解。11月初,你应该结束了第二轮刷题,并开始看一到两遍风中劲草的核心知识点,同时完成肖秀荣的八套卷,浏览一遍他的时政手册。到了12月,进入密集刷题阶段,尽可能多做模拟题,尤其关注肖爷爷的四套卷。考试前两周开始背诵四套卷的大题,初期难以记住没关系,关键是要在考前熟记,否则就准备熬夜吧。一个小技巧,我喜欢找出重点,避免无效努力,所以我将几个重要机构的模拟题对比分析,查看大题的重复率,重复的肯定是重点,没重复的也不能忽视,以免漏掉考点。毕竟去年有反押题的情况,我记得当年四套卷只命中一道,但我很幸运地在其他地方见过其余题目,大致记得相关知识。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培养过目不忘的能力,未重复的题目至少要看两遍,留个印象,以防万一。别忘了,在考试前夕重温时政手册,它对选择题的帮助很大。关于我的政治复习时间安排,12月以前,我通常用上午的时间,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12月会根据个人进度适当地延长学习时间,关键是平衡各科的学习进度。
考研英语方面:
不要老是记单词,也不能不记,最好是结合文章记。今年的英语阅读比较难,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刚发现不会做心态就收到了很大影响,甚至还有在考试期间就着急到哭出来的同学,还有考完英语就不再来考的。这种心态是绝对绝对不可取的,阅读难了相应的新题型和完型就会简单。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所有都不会做也要坚持考完,这是对自己付出的交代。
考研专业课方面: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这门科目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多个领域。我在备考时,重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新闻伦理、媒介法规等,这些都是答题的基础。关注当下热点事件,理解并分析其背后的传播逻辑,能够提升我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和解析力。提高写作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评论写作,都需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我经常凭模拟写作来锻炼自己,也参考优秀的新闻作品,借鉴其优点。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主要考察的是对新闻传播历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我建议大家深入研读经典文献,如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等,这些理论框架对理解和分析问题有深远的影响。定期做笔记,整理知识体系,有助于巩固记忆。我还发现,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这些复杂的概念。
在复习过程中,我强调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对每个知识点,我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甚至质疑,这样不仅深化理解,也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多与同学讨论,互相解答疑惑,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记忆+实践”是最有效的。理解是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灵活运用;记忆则是必要的,尤其对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必须熟记于心;实践则帮助将理论转化为技能,比如凭撰写新闻稿或进行小型的传播项目,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