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上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复习,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窍门。关键在于认真研读教材,且必须细致入微。我个人使用了任汝芬的四部系列书籍,其中序列一是重点,序列二我在跟着序列一学习时也过了两遍,不过部分题目设计显得过于教条,几乎是教材原文的直接摘录,适合巩固基础知识,不必过分纠结。如果想要做题练习,最好是选择真题,尽管最近几年的真题考点不再重复,但其命题思路和考查方式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任汝芬的最后四套模拟题包含的内容较多,质量一般,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尝试一下。接近考试尾声时,肖秀荣的四套题是必须要做的,有可能会押中一些大题。另外,大题的答案也可以背诵一些,即使可能无法准确预测原题,但在考场上某些语句仍然很有用。还有那个流传甚广的“20天20题”小册子,也非常值得一读。尽管它直接命中原题的概率不高,但里面的一些话语堪称万能,适用于答题。我认为文科学习主要靠大量背诵,有些知识点我们心中有数,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往往不如他人概括得精炼。同时,记住一些现成的句子,在答题时能省时省力。
考研数学方面:
市面上的复习资料很多,选择好的复习资料会让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李永乐编写的《复习全书》和王式安的《标准复习全书》把考研考核的知识点罗列讲解的非常清楚,让大家充分了解考研要考的内容,不做无用功。让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对考试大纲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每个知识点的后面,有知识点对应的题型,随后附了相应的例题和习题。
考研英语方面:
每个人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不尽相同,我个人偏好于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默默记忆,再在纸上反复书写关键词汇。当然,也有人觉得在户外朗读更有效,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推荐一种实用的记忆策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法。比如,我每天学习一两个单元,标记出不熟悉的词;第一至第五个单元构成第一个阶段,在完成这个阶段后,回头复习这些标记过的词,再次标记仍然陌生的单词。接着,开始学习第六和第七个单元,即第二个阶段。持续这个过程,到了第四个阶段,你需要回顾之前所有的单元,重温所有未掌握的词汇并做标记。这样不断循环,你会发现无论翻到哪一页,单词都变得熟悉起来。我就是这样反复背诵了八遍整本书。此外,我还把1997年以来的真题中不认识的单词及它们的解释、重要释义整理到笔记里,并每日进行背诵。记住,单词的记忆是靠一次次的重复,如果你觉得记不住,可能只是重复不够。随着复习次数增加,自然就能牢记于心。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学科,它包含了晶体结构、相变理论、材料性能、制备工艺等多个方面。在备考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这是构建整个知识框架的基础。例如,对晶体结构的理解,不仅要知道各类晶系的特点,还要理解晶格常数、晶面指数等概念,这对后续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加工有重要影响。
对相变理论的学习,一定要深入理解各种相变过程,如固态相变、液固相变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需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建议凭绘制示意图或者做相关的计算题来加深理解。
再者,材料性能是考试的重点,包括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这里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材料实例相结合,比如金属的塑性和韧性,陶瓷的硬度和脆性等,这样既能帮助记忆,也能提高答题时的应用能力。
至于制备工艺,如铸造、锻造、焊接等,不仅要了解其原理,更要熟悉每种工艺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这需大量的阅读和实践,凭查阅文献、参加实验或者模拟操作来进行学习。
我认为复习策略也非常重要。我倾向于采用“先整体后局部,先难后易”的方式,先建立全局观,再逐个击破难点。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