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大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怎么说呢,别留太大期望,但也别害怕,一般人都会拿个平均分的,考前重点背背肖秀荣的大题答案。但是其实话说回来,肖秀荣大题答案背的再好,估计也只能得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水平,他只是让你有话说而已,并不能让你拉开分数差距,关键还是看选择。3月到6月每天读半个小时的政治哲学部分不需要背下来读一读就行,我觉得自己看书比较节约时间,而且学的要扎实一些,在8月份的时候我画完画晚上回来就会刷肖秀荣的1000题,先把哲学部分刷完。(因为哲学很重要,通过3-6月份的每日晨读,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如果还是不记得就多看几遍)然后再买本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随便翻翻后面的。主要是选择题,看完一个单元就去做对应的一千题,然后等待肖大大的最后八套最后4套开始狂背。
考研数学方面:
起初,我研读教科书,反复阅读了两次,并挑选了一些课后习题来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习题的风格与考研试题有所不同,因此不宜过度沉浸其中。接着,我开始研读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天真地计划在通读一遍后转向复习全书。然而,在看到大约第七章的时候,我意识到难度颇高,继续下去可能会耽误时间。于是,我果断转而直接攻读复习全书,这个决策非常明智,因为复习全书比18讲详尽得多。另外,张宇的书中将数学三和数学一的内容混合,导致整体显得较为困难。由于我已购买了线性代数的讲义,我就从复习全书中抽出线性代数的部分并丢弃,这让书变得轻薄了不少:D 去年的数学是多年来最难的一次,而今年则是最简单的一年,我恰好都遇上了...总的来说,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对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多做一些难题,对于调整考试心态十分有益。7月份,我开始做李永乐的全书,并结合分级练习,这算作我的第一轮复习,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9月份,我每天做660题中的高数10道选择题、10道填空题、10道代数选择题以及10道代数题,随后纠正错误,这可以算作第二轮复习。之后,我每周会做2-4套试卷,同时搭配张宇的一千题。随着张宇的8套题、4套题和李永乐的8套题陆续发布,时间便来到了考试之际。这样的学习效果还算理想,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大纲词汇5500个,假设不认识的是4000到4500个,应该能代表很多人的情况了。接下来在每天不复习的空余时间,买几叠硬的白卡片,以一周为一个循环,每天按照第1步总结出的乱序把不认识的单词抄到白卡片上,每张抄20个多时间,但是很有益处的。新题型的话是雅思存在很久的题型了,可以买一本雅思的题来模拟,个人建议,小标题是概括该段主旨,要想选到合适的小标题,三个方向找:一、先看首句,顶多第二句,有没有哪个关键词和短语和待选小标题的词相同,若有,列为重点再仔细考察;二、扫视本段,有无某词或事物反复提到多次,若有,看小标题是否有,列为重点再仔细考察;三,若前二者不凑效,回到本段首末句,看看小标题有没有什么词是这两句里重点词的词义替换,多半就是它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是关键。这包括机械性能(如强度、韧性、硬度等)、物理性能(如电导率、热膨胀系数等)和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这些性质是由材料的微观结构决定的,需深入学习晶体学基础知识,理解晶格结构、缺陷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
掌握材料的制备工艺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固态反应到溶液法,再到气相沉积,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需凭实验去熟悉并掌握这些技术,理解不同制备条件如何改变材料的性能。
再者,材料的应用领域广泛,从电子器件到生物医疗,无处不在。了解各种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帮助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激发创新思维。例如,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应用,都需在学习中结合实例进行思考。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论+实践”是最有效的。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凭做题和实验来巩固和深化理解。利用网络资源,如科研论文、在线课程等,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小组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互相答疑解惑,共同进步。
保持对材料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是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材料科学是一门需深入探索的学科,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开启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