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工大信息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推荐资料包括:反复研习肖秀荣的1000题至少三次,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通常在每年12月可在淘宝购买),蒋中挺的最后五套卷,以及历年真题。首先,阅读精讲精练并配合完成1000题,必须重复练习超过三遍,错误题目需仔细查看五次;然后,进入历年真题的训练阶段;接着,做肖秀荣的八套卷;再之后,是蒋中挺的试卷;最后,在12月份获取肖秀荣的四套卷。以上的所有步骤均针对选择题部分。对于主观题,你需要熟记肖秀荣在八套卷和四套卷中的所有大题,每套五个,总计60题,这样应对大题就绰绰有余了。
考研数学方面:
第一轮复习高数部分粉皮的李正元版《复习全书》(很经典稍难冲高分强推)+张宇的视频,线代部分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的视频,这两个都是一边看视频一边看讲义,概率部分看的大红皮李王版《复习全书》,讲义的习题能自己写的决不偷瞄答案,看了答案也要跟着思路自己算一遍,不能偷懒,我一般还会在旁边批注解题思路和要点。有条件的话全书要看两遍。我投入在数学的时间不是很多,平均每天5个小时左右。一轮下来前面的部分就会遗忘很多,第二轮主要就是通过习题来恢复记忆整合提升,我用的是660题,做题之前一般会写一下整章的知识点总结,对加深基础概念的理解很有帮助。后期一个月就是每天上午一套数学题,可以真题和模拟交叉着做适应不同风格。真题做熟可以完美驾驭高频考点,但是还是有很多边角知识点照顾不到,这个时候模拟题的预测作用就凸显出来,我从张宇八套卷和合工大的预测卷中抽了10套做,那道差分方程的题预测题就做过好几道所以答的很顺利。级数的部分一直有很大漏洞抱着侥幸心理就没有补,结果考试的时候那道级数的大题是全靠想象力胡编很难过。后期真题的分数稳定在135+,模拟题120+。遇到遗忘的知识点一定要抽时间做专题复习,做模拟卷受挫是很正常的,我通常做三四天综合会花一天时间填补盲点。如果有再多一点的时间的话我会再多做一些模拟题,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熟练度还是不足,所以考研复习实在是宜早不宜迟。
考研英语方面:
"掌握阅读,便掌握了胜利的关键"此言非虚,无需沉迷于模拟试题,真正重要的就是真题!然而,做题不应流于表面,每篇都需深入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改正错误的答案上。每做完一篇文章,务必要确保自己彻底搞懂为何出错。此外,每个新词汇都需要攻克。(我个人曾尝试背诵《恋恋有词》,但发现容易遗忘,于是我就把我做过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中的陌生词汇,按年份分类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一来,再次碰到相同的单词也能迅速查阅。我没有额外去背单词书,因为熟悉真题中的生词,实际上已经足以应对大多数考试情况了。)至于解题策略,首先我会为文章标出段落,接着浏览题目,勾勒出题目的主要信息,然后开始阅读文章。只要你能大致理解文章内容,并保持细致的态度,通常都能顺利解答。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它涵盖了信号的基本概念、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理解信号的本质,如连续时间信号、离散时间信号、周期性信号等,是学习的起点。对这些基础知识,我建议多做笔记,画图辅助理解,因视觉化的记忆会更深刻。
掌握系统的描述方式,如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复频域分析,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特别是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它们将时域问题转换为更容易处理的复频域问题。这部分需大量练习,凭解决各种习题来熟悉这些工具的应用。
再者,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另一个重要部分。理解Routh-Hurwitz判据或根轨迹法,能够帮助判断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这个部分理论性强,需深入理解并结合实例进行巩固。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要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和定理背后的物理意义,凭做题来应用这些知识。我推荐使用经典的教材,比如奥本海姆的《信号与系统》,它的例题和习题覆盖了大部分考点。参考一些在线资源,如MIT开放课程或者Khan Academy的视频教程,他们以生动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概念。
我还建议找到一个学习小组或者伙伴,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讲解,这样既能检验自有的理解,也能从他人的视角中获取新的启示。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也很重要,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长期记忆。
不要忽视实验环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号与系统的内容。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室设施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机会,一定要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