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大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我高中是文科生,所以政治上有一定基础,所以从9月底才开始复习。政治主要包括五部分,马原、毛概、近代史、思修、形势政策。书买了大纲、风中劲草、1000题、考点预测、8套卷、4套卷、肖秀荣形势政策、(米鹏三套卷、20天20题、任汝芬4套卷),大纲看了两遍,基本看了一个月。后期换了风中劲草。风中劲草全书读了3遍,最后看了自己画的重点1遍,一直看到考试前。然后这其中,穿插着做了2遍1000题。就我个人的经验,这种应付选择的题目,一定要多重复。细细的看,重复的次数少,我觉得效果不好,毕竟挺枯燥的东西,到头来可能没留下多少印象,我看书的时候就强迫自己拿着笔画考点,很提神。然后1000题,我的处理方式是先把正确答案抄上去,只看正确的选项,然后看答案解析,看错误的选项哪里错的。政治这个科目,永远看对的东西,不看错的东西,这样你在考试的时候潜意识里对的东西就多,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形势政策最后一个月看肖秀荣的热点时事就好了。政治我的观点是选择非常关键,如果你选择做的好,能拿到40分,大题拿个平均分,就妥妥上70分了。选择多看风中劲草很有用,尤其要关注时事与毛概的结合。大题拿到30分应该比较容易,毕竟有押题四套卷,就算是没见过,自己用政治素养也应该能编出一些。今年主观题基本全是四套卷上的,所以4套卷一定要好好背,最后我留了15天,4套卷和米鹏的押题背了3遍,然而米鹏今年中的很少,所以如果要背多个押题的时候,还是要把肖秀荣的4套卷放在第一优先级上。另外字一定要好好写,学习累了可以练练字,我感觉我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了。然后考试的时候写快一点,能多写多写,说不定,你多写的一句就有一分,说不定就这一分就能改变考研的结果呢。当然靠谱的优先写,也要注意考试时间的把握。 政治的话,我做肖秀荣的那个1000题,然后再看看错题就差不多了,大题的话最后背背肖四以及其他的就好。
考研英语方面:
我建议尽早着手准备。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关键是要持续进行阅读或记忆单词。研究生阶段的英语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考研词汇量可能还不够)。如果觉得专门学习英语过于繁重,那么查阅与你专业相关的英文论文会是个好方法。我只用了两本书作为参考资料:首先,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实际上只有100篇),由于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所以感觉它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对于时间宽裕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先做真题再做这本书;其次,就是《历年真题集》,我总共做了两遍选择题,从11月份开始,大约每隔一天做一套,以保持答题的状态。在后期,每天至少完成四篇阅读理解,不必过于在意对错,但必须坚持不懈。阅读时应带有目的性,寻找关键词,准确定位,并排除干扰项,这时你会发现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几年的真题,每年遇到的陌生词汇都会变得逐渐熟悉,看得越多,记得越牢。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基础。这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教育政策与法规、大学治理结构等。这些知识点需扎实掌握,因它们往往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我建议阅读《高等教育学》等经典教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既有助于深化理解,也有利于答题时的实例引用。
关注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高等教育公平性、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国际化进程、在线教育等都是的研究焦点。这部分内容通常会出现选题或简答题中。我习惯凭阅读学术期刊、参加研讨会或者关注教育新闻来保持对最新动态的敏感度。
再者,熟悉教育研究方法论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需了解其基本原理、步骤以及优缺点。我会定期做些小练习,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或分析一篇实证研究论文,以提高应用能力。
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和反思。我习惯将学到的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形成知识网络。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既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锻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能力。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主动学习至关重要。不要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是要积极思考、提问并尝试解答。团队学习也很有帮助,与同学讨论难题,互相激励。我还提倡定时休息,保证身心健康,因长期高效的学习离不开好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