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阅读书籍时,将答案记录在A4纸上,别忘了1000题需完成三次。初次尝试可能错误频出,但无需担忧,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仅仅对照答案改正。对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部分,可能会感觉有些困扰,它们带有浓厚的新闻播报风格,不过请保持冷静,因为历史知识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在高中已接触过,重新学习甚至能激发新的兴趣。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做错的题目,查阅大纲解析,并使用晨光彩色笔标出。这一轮结束后,自己概括知识要点并构建框架,每个章节的主题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呈现,以此作为后续学习的引导。
从10月10日至11月5日,重复上述过程,再次浏览大纲,做1000题,同时在大纲中标注错误。这轮可直接在1000题上写下答案,理解错误的原因,做好批注,深化理解。
11月6日到考试当天,你会遇到一本《风中劲草》,它精心编排,印刷精美,与大纲紧密对应,条理清晰,重点鲜明,堪称考研资料的翘楚。直至考试前一天,都要反复研读,随着翻阅次数的增加,你能达到一个新高度,闭上眼睛几乎能记住每一页的知识点所在位置。我平均每天阅读15页,大约15天读完一遍,总共读了三遍。对于马原和毛中特部分,可以多看几次,四遍、五遍乃至更多,没有限制。
考研数学方面:
从教材起步,由于提前规划,我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结束课本学习后,我开始了复习全书。初次翻开全书,几乎每十个问题就有九个让我困惑,但我坚持不懈,确保理解每一个解析,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我才完成了全书高等数学部分的学习。随后立即进入第二轮,得益于第一轮的巩固,第二次阅读变得容易多了。
九月,我开始接触最早期的真题,每天都做一套,对不熟悉的概念进行了专项练习,不留任何知识盲区。对于早期的试题,掌握大概即可,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代久远,题目趋势已有所变化。因为我有充足的复习时间,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留到最后考前实战。因此,我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闻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便找来研读,遇到精彩的部分就做笔记,优秀的题目则摘录到错题本中。
完成《18讲》后,依然觉得时间绰绰有余,于是我挑战了《660题》的选择题部分,尽管难度较大,时常停滞,但也从中受益匪浅。进入十一月,我逐渐减少数学学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十年真题集(最后三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使用)。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后面按照章节知识点整理,便于针对性训练,还包含了一些针对不同类别的真题,非常适合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此时做真题显得游刃有余,一般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就能完成,得分基本稳定在140分左右。接着,我会根据章节继续做题,认真记录错误的地方。
十二月,我开始尝试模拟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卷等。模拟卷的难度通常超过历年真题,但仍必不可少,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通过这些难题来磨炼自己。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风格并保持手感。同时,回顾笔记、全书,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查看错题本,然后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重视基础知识,扎实复习才是关键。近年来,真题中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失分。
考研英语方面:
在复习的开始阶段,注意英语基础的巩固,个人认为单词至少5遍,(基础性雄厚者另当别论);真题先做一遍,10月后再重点整理英语真题,一定要把真题中的词汇和长难句弄明白,记住,这是最最最重要的部分;作文可以在11月后开始复习,我认为准备模板和自己写作练习是提升的关键。顺便说一句,本人英语水平很差,经过这一番复习下来,自认为自己花在英语的时间上最长,最后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所以,衷心的劝各位英语基础不好的学弟、学妹,不要在意自己的起点高低,你们付出多少就有多少收获。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力学基础,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工科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石。它主要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内容,涉及到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规律以及能量守恒等多个核心概念。掌握力学基础,不仅需理论知识的积累,更需具备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对静力学部分,理解并熟练运用牛顿三定律至关重要。要能够分析复杂系统中的力平衡关系,特别是空间力系的问题,这需扎实的几何和代数基础。了解虚拟功原理和动能定理,这些工具在处理平衡和稳定性问题时非常实用。
动力学部分,重点在于理解和应用动量矩定理、角动量定理及动能定理。质点和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如碰撞、振动等,是常考题型。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在高级动力学中扮演重要角色,虽然难度较大,但一旦掌握,将极大地提升解题能力。
再者,流体力学的内容则包括连续性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方程,能帮助解析流体流动现象,尤其在空气动力学中有广泛应用。流体静力学和理想流体动力学的知识是基础,粘性流体和湍流的理解则需更深的理论研究。
学习力学,除了理论知识,实验和实践同样重要。凭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直观地感受力学现象,加深理解。定期做题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我建议你积极参与学术讨论,阅读相关文献,这样不仅能拓宽视野,也能及时了解到力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力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工程等多领域紧密相连,跨学科的学习会你对力学有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