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考的不太好,只能说选择题真的很重要,看大纲非常重要。我觉得政治只需要看大纲,然后买一本选择题做一做,最后一个月买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背一下就完了。我用的就是红皮大纲,肖秀荣1000题和肖秀荣四套卷这三本书。一定要很重视大纲,可能出选择题的地方都用心看,反复看,选择题拿到了总分就差不了。大题的话我就是最后一个礼拜开始背肖秀荣四套卷,肖老师还是很给力,抓住了三道大题吧,反正大家基本也就是买那几套卷,大题都差不了什么。当然,大纲不介意太早开始看,我觉得十月开始完全来得及,没事多看就完了,不用刻意背,眼熟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提前着手从教科书开始,由于准备时间充裕,我完成了所有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我开始阅读复习大全,初次接触时,书中大部分题目我都无法解答,但我坚持逐字逐句理解解析直至彻底明白,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份我才完成高等数学部分的复习。接着立即开始了第二轮,得益于第一次的巩固,第二次显得更为顺利。九月,我开始做早期的历年试题,每日一套,并针对薄弱知识点加强练习,确保没有遗漏。早期的试题大致能解决就行,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份久远,题目趋势有所变化。由于复习进度良好,我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作为模拟训练,因此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说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我就找来研读,遇到精华内容便做笔记。随后进入冲刺阶段,这期间的题目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但前提是基础知识必须牢固,在反复研究复习大全的基础上可能效果更佳,否则可能难以适应。看完《18讲》后,我发现仍有大量时间,于是我选择了《660题》中的选择题来做,虽然困难重重,时常受阻,但也从中获益匪浅。此时已接近十一月,我开始减少数学的练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近十年真题(最后三年的留作考前使用)。这本书的布局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集,后面按照章节和知识点整理历年真题,便于专项练习和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现在做真题变得轻车熟路,通常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即可完成,分数稳定在140分上下。做完整套题后,我会按章节继续练习并记录错误。十二月,我开始做模拟试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等,这些模拟题难度较大,但却必不可少,特别是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挑战一些难题。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趋势,保持手感,并翻阅笔记、复习大全,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同时查看错题本。这样,我便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强调基础,只要根基打牢,就不必畏惧。近年来,真题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丢分。
考研英语方面:
因为我英语很不好。传说中的语法什么的对我来说就是天书,我从学英语到现在都是凭感觉。之前做过黄皮书试卷版和张剑的阅读,这书分上下册,上册普通训练80多篇下册提高60多篇,文章很多我都是连蒙带猜做的,后来精读对我帮助很大,前期我做的糊里糊涂的真题都明白了,从阅读的背景到长难句到解题技巧都非常清楚,后期再做题的时候就能够站在一个阅读的宏观背景下去做,对于文章的中心和立意的理解就更加容易了,轻松了不少,作文自己写自己的模板,也就是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每句话要写什么内容大体又是什么格式。有自己的模板可以提高自己写作文的速度,也可以避免抓到题目因为紧张而懵掉。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A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以及相平衡等几大板块。其中,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统计热力学则是连接微观世界和宏观现象的桥梁,虽然理论性较强,但理解了基本概念和公式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并不难。
对化学动力学,要掌握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规律,熟悉各种动力学模型。电化学部分,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以及极化现象等内容是重点。表面化学和相平衡则需你理解固体表面的吸附、脱附过程,以及如何凭杠杆法则和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来分析和预测系统的平衡状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并重。物理化学A的知识体系严谨,逻辑性强,只有真正理解了原理,灵活应对各种问题。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要尝试去理解它的本质,不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做题是检验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凭大量的习题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过程中,整理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你将每个章节的关键概念、公式和例题整理出来,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这在后期冲刺阶段会非常有帮助。定期回顾和复习,避免“学过就忘”,也是保证知识长期记忆的关键。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有价值。找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探讨难题,共享学习资源,激发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每个人都有自有的盲点,他人的视角可能会帮你打开新的理解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