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译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人大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译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身为一名高中文科毕业生,我对文科领域,特别是政治学科有一定的复习心得。因此,我的政治复习起步相对较晚,大约在8月才开始。我按照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全面提升。8月期间,我专注于肖秀荣的1000题,主攻单项选择,并且通常在每日学习疲惫之时抽出20至30分钟做一些选择题。我会粗略记忆关键知识点,但务必标记错题,红色笔迹最佳,这对于后续复习大有裨益。不必过于追求复习资料的整洁,多做标记是个实用策略。整个8月,我以此方式消化了所有政治内容。
到了10月中旬,我发现政治是我相对擅长的科目,于是开始使用大学教材。我倾向于先稳固基础知识,以此构建个人的知识框架(这种方法因人而异,有些人仅需浏览知识点)。接下来,我使用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发现它总结得相当到位。接着,我又详细研究了《肖秀荣1000题》,快速刷完单选和多选,对照解答解析,记住那些我不熟悉的知识点,将其记录在题目旁边或笔记本上(类似错题本,实际上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在这个阶段,正确率并不重要,因为此时对政治的整体理解尚未形成,所以犯错是正常现象。
一般来说,系统的知识点复审需要等大纲解析发布后进行,但去年发布时间较晚,我记得是在9月。因此,在那之前,我阅读了任汝芬的序列一,大概翻阅了两遍,不算太深入,所以进度较快。在所有科目中,哲学部分耗时最长,其他则相对轻松。
大纲解析是最具权威性的参考资料,必须认真对待。直至考研,至少要仔细研读3到4遍。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做序列一和大纲解析中的多项选择题。由于多选题难度较大,建议对照知识体系来做,以巩固记忆,同时有助于论述题的表述。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的强敌,因为我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可以说对英语并不敏感。我从4月份左右就开始准备英语,因为我觉得英语对于我来说是个持久战。大概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6月份),侧重点是背单词,这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它贯穿了我们考研的始终。单词书用一本就可以,我用的是红宝书,那本厚的大概背写了3遍,之后一直用的是那本薄薄的小本,一直背,每天都在背单词。刚开始可能比较慢,大概保证一天两个小时的单词背诵,这时可以结合着96年之前的真题练手,注意一定要重视真题,珍惜真题,也可以偶尔做作黄皮书的阅读多少篇,对错不要太在意,多积累单词。每天保证至少两篇的阅读理解。第二阶段(6—10月份),这一阶段单词差不多记完了,所以要侧重阅读理解,但是单词还是每天都要背,需要40分钟左右。最好保证每天下午做一套真题,一定要认真分析真题,每一个单词都不可落了,还有里面的长短句都要搞懂,如果有精力,背诵几篇经典的真题阅读就更好了。其实这一阶段已经在提升你的翻译能力了。第三阶段(11——12月份):每天大概20分钟熟悉一下单词,每个星期做一两套真题就可以了,要把握时间。到最后时间紧张,每天可以只写一两篇阅读就可以了。另外练习一下完型、翻译、新题型,还有自己把热点话题练习一下写作,可以找同学互改一下,也可以背诵几篇范文,然后形成一篇自己的模板作文会更好。
考研专业课方面:
英语翻译基础是我每日必修的功课。这门课的核心在于实践和积累。我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各类英文原版书籍,从新闻报道到学术论文,以增强我的词汇量和语感。我会选一些经典翻译理论进行研读,如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了解并尝试运用到实践中。对翻译技巧,我注重理解和运用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准确、流畅地转化为目标语言。每天坚持翻译练习,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提升的关键。我还会定期教导师,他们的反馈帮助我修正错误,提高效率。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则需广泛的知识涉猎和深厚的中文功底。我凭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散文,提高自有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宽了视野。我会关注时事热点,阅读各种类型的新闻和评论,以增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我还参加了各类百科知识竞赛,以检验和提升自有的知识水平。我发现,这个过程中,记忆和理解并重,既要大量的信息,更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自我挑战的重要性。无论是翻译的精准度,还是写作的深度,都需持续的磨砺和反思。我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以提高我的公共演讲和临场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