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飞行器设计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中科院(国科大)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飞行器设计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中国科学院大学飞行器设计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九月份着手准备,初期不需要投入过多时间。九月期间主要看政治大纲并配合1000题,根据个人进度,至少完成两轮复习,我自身时间有限,仅完成了一次。进入十月至十一月,重点是背诵风中劲草,推荐背诵三遍或以上,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再次回顾大纲和1000题。十二月则需集中精力做肖8和肖4。提及政治复习,肖秀荣无疑是最具权威的。他出的预测题准确度极高,令人赞叹。除了押题,他的教材也十分出色,内容导向明确,条理分明。若无暇背诵肖8,确保掌握选择题部分;而肖4,则必须熟记于心,无论多忙都要背完!重要提醒!那些已经划好的考点,难道你不打算背下来吗?所用书籍包括:政治大纲、肖秀荣的1000题、最后八套题以及最后四套题,还有风中劲草。
考研数学方面:
这一门我是分三轮复习的,第一轮是上面说的课本,当时边看课本边做课本习题,我第一轮是从五月份劳动节上来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到七月份中旬课本加上习题一轮结束了。中间因为感觉自己看书还是蛮吃力的,之后开始准备复习全书,因为第一遍看课本看得仔细,看起全书不是很吃力,但是容易错,记得做第二章全书习题时,就没有对几个。跟老师交流了很久,老师一直安慰我说是刚开始做大家都一样qwq,后来就慢慢好多了。全书我是一章一章扎扎实实准备的,每一个题目都要自己算,会做不行还要能做对,当时进度不快,计划是45天在九月份之前一遍过完,后来推迟了一周。在这里,我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是真的出的很好,要想数学考出一个好成绩,全书至少得看两遍。九月份全书一遍完了之后,开始第二遍,一直到十月份中旬,这期间顺带做完了660题,660题出的题目注重概念,易错,难度不小,做完了并消化了它有利于后期冲刺。从十月份中旬之后20天,每两天一套真题,在十一月份上旬就把真题基本做完了(留下了近两年的,用于最后模拟),此后划了一周时间总结消化错题。从十一月份下旬开始做模拟题,当时模拟题难度大于真题,备受打击,不过接连几套下来也就慢慢适应了。模拟题完了之后就开始回归全书做真题,建立框架了,之后就是最后模拟两套真题考试了。上面说的时间轴我建议大家理一理,参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第一轮第二轮每天大概一上午数学,后期三个小时,到了十一月份下旬,差不多就只有两个小时一点,主要是被政治占用了不少时间。总结一下,课本一遍,全书三遍,真题两遍,模拟题一遍,每一遍之后都要拿出时间来消化分析弱点。
考研英语方面:
从三月起,我尝试用红宝书学习词汇,但发现并不适合,于是转向使用拓词和扇贝来记忆单词,遇到需要查询的时候,我会选择海词,因为它的释义与真实考试中的含义较为贴近。有时,金山词霸也会作为我的辅助工具,它能补充海词可能缺少的一些含义。听说恋恋有词效果不错,但我没有亲身体验过。对于1997到2005年的历年真题,我坚持做完每篇文章后深入分析并翻译每一句话,关键是要弄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2005年之后的题目,我会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做整套试卷,除了作文部分。当真题消耗殆尽,我购买了何凯文的最后几套模拟卷来保持手感,尽管市面上的模拟题质量参差不齐,不必太纠结正确率,主要是为了练习。关于作文,我在十月份开始跟从老师学习写作,我认为不应过分依赖模板,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并融入自己的风格会更好。同时,提升描绘漫画的能力也很重要,记下那些在真题中描述漫画时遇到的生词,也许会在考研时派上用场。我觉得张剑后期的模拟卷阅读部分做得不够理想,但其作文部分值得一读。针对新题型,掌握一些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关注关联词和首尾句等。我个人觉得选择标题相对简单,填写段落也还好,最难的是排序题,主要依靠关联词和首尾句来定位,耐心地理解全文是解题的关键,一定要有耐心!不过今年的排序题难度适中。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基本概念是基础。流体力学涉及到的压力、速度、密度、温度等基本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都是必须熟悉的。这些基础知识会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后续复杂的理论理解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Navier-Stokes 方程是核心。它是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流体力学的重要技能。我会建议你多做相关题目,凭实例去理解和运用这一方程,理解其在不同流动条件下的简化形式,比如理想流体、可压缩流体和不可压缩流体的情况。
再者,流体静力学与流体动力学是两个重要分支。流体静力学主要研究静止流体的性质,如压力分布规律;流体动力学则关注流体的运动状态,如湍流、层流等。对飞行器设计,理解和计算压强分布、流速分布以及阻力、升力等问题,都离不开这两个部分的知识。
实验与数值模拟也是学习流体力学的关键。实验帮助直观地观察流体现象,验证理论预测,数值模拟则能在计算机上进行复杂流动的预测,这两者都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结合教材、参考书和网上的资源,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大量的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加深你对理论的理解,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讨论小组或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解答疑惑,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