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从一开始就感到自学政治缺乏明确的方向,于是购买了官方的《大纲解析》。初次阅读,大约用一两天时间研读完马原和毛中特的一章,特别是毛中特的五到七章,我花了超过一周的时间。在此期间,我专心致志地手动整理关键笔记,这个过程确实缓慢,每天需投入约三个小时来学习政治。每看完一章,我会立即完成相应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选择题。接下来,我转向史纲和思修的学习,史纲部分大约用了四天,而思修则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那天我没有处理其他事务)。这两部分我没有做笔记,而是直接在书上标记重要内容,因为难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前面两个部分,史纲和思修相对较简单。补充一点,书中的第五部分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阅读。第一次复习时,我对政治理解得极其缓慢,甚至看完后几乎没有任何记忆,当时简直觉得不可能记住所有内容。在这个阶段,我不需要准备大题,因此没有看练习册中的简答题。到了第二次复习,速度明显加快,对照笔记和书上的标注,练习选择题,每天大约花费两个小时。此时,我们仍未开始背诵大题。这时,我购入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发现它对提高选择题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复习全书》第1轮,一般50来天,每天6h-8h差不多,自己看看每天大概能看多少页,然后用总页数除以每天看的,加上可能要休息的天数就能估计自己看1遍的复习全书的时间了,我是50来天。看每个章节前,先看大纲,知道了解、理解、掌握、会用的含义,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点;然后再把笔记看1遍;最后再看数学复习全书的相应章节。全书里每一章的每道例题,每道课后习题都要自己用脑子想,用笔算,问自己每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弄懂每一道题,除非有些题目对你来说太简单了。第二遍买了张宇的真题,因为是把近三十年的真题按照知识点归类编的,个人觉得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很有帮助,依旧是错题不熟的知识点记到笔记中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词汇比较重要,建议一战的学弟学妹大三下就可以开始背考研单词了。单词书我用的是朱伟的《恋恋有词》,相对于其他单词书的优点是它划分了高中低频词汇,这几部分词汇一定要好好背,后面附页的词汇可根据自己时间安排是否背诵。背单词阶段不用急着做阅读,因为这个时候你词汇量还没有积累起来,做阅读可能效果不大。大三下要把词汇搞定,暑假可以试着开始做英语真题,我是先做的阅读,翻译和新题型可以不做,可以跟着阅读翻译找找感觉,也看看自己和标准翻译的差距,到后期可以积累不少。近几年的阅读部分,我是边做边翻译的。阅读做完差不多是暑假末或大四上开学初,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上手二刷真题了,我做了三到四遍的样子,第一遍做阅读,做完后看自己哪儿错了,然后根据答案看能不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原文对应的位置,第二遍可以做套卷,最后一遍主要是边做边翻译阅读的句子。建议可以留一到两套今年的真题,可以用于后期测验自己整体复习效果。作文我用的是王江涛的作文书。
考研专业课方面:
“遥感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传感器的工作机制、遥感图像处理以及遥感应用等多个方面。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需深入理解光谱特性、辐射传递方程等基础概念。这些理论知识虽然抽象,但却是理解和解析遥感图像的基础,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
遥感传感器的知识点也非常重要。要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的工作方式,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部分内容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这样既有趣又有效。
再者,遥感图像处理是考试的重点。要掌握像元分类、影像增强、几何校正等基本技术,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操作,借助遥感软件如ENVI、QGIS等进行模拟训练,提升对遥感数据的实际处理能力。
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从环境监测到灾害评估,从城市规划到农业估产,几乎无处不在。这部分内容需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理解遥感技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也需具备一定的地理学背景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联系实际至关重要。除了课本,应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关注科研前沿,这将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遥感的应用。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技巧,也是提高分数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