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应用化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大化学学院应用化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南昌大学应用化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起初购买了大纲,简略地浏览一遍便耗到了9月底,这时我才开始边听课边记笔记,清晨也会抽空翻阅。大纲初次阅读无需过于细致,毕竟耗时颇多,主要是重温高中知识并初步理解。记得笔记越积越多,压力也随之增加,但到了9月底,大纲看完并配合着做了1000题后,解题速度提升,紧张感也减轻了。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成,多数人都在同一时期起步,关键是要每天都专注地学习。1000题从10月开始做,单选与多选同时进行。11月则专注于回顾1000题的错误题目,并提炼出关键知识点。至于《精讲精练》,我没有全部看完,因为它太厚重,且公共课程的要求并不算太高。接下来是八套卷和四套卷。我只做了八套卷的选择题,由于时间紧迫,大题部分就未涉及。四套卷我留到最后两周才动手,考试前四天才开始背诵大题,直到考前一天,我才勉强背完一套半,真是背到泪水涟涟。第一轮背诵结束已近晚上11点,再过一轮已是午夜12点。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如果你易感到焦虑,建议提前准备。
考研数学方面:
我先复习的线性代数,一边看课本一边做题,有助于理清思路,可以使我更深刻的理解这门科目的架构。然后按同样方法复习高等数学,将老师的课上笔记和课本知识进行融合,自己总结笔记。对于数学复习,我认为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反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复做真题和反复总结课上笔记,我感觉对我最后成绩提升最大的也是这两点。从11月份开始,我就把真题总结和笔记按自己思路总结成一个做题笔记,每天做题前都看一遍,这样可以减慢遗忘,最后每天拿出几张大白纸,开始默写做题笔记。通过这种方法,我感觉我的数学的逻辑越来越好,做题也越来越顺。反复总结老师的笔记和三十年数学真题,最后按自己思路总结成自己的答题笔记,这样在考场上才能联系起各个知识点,做题才会有思路。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单词是基础。单词一定要背(一些个别同学排除),但绝对不是死背,每天拿着单词书,一个读一分钟的这种做法我非常不提倡,用我们系主任的一句话是:这种蠢方法看着就心疼。单词分三种来记,分别是完全没见过、见过不熟、很熟,对于已经很熟的单词就不用背了,耽误时间,只需熟悉用法以及在那种文章里比较常见即可,对于那种见过但是不熟悉的就要着重背,因为那是你的软肋,这种单词往往是要么不出现,要么出现就致命的,所以一定要熟记,可以以天或是周为单位来巩固记忆,而对于那种完全陌生的单词(我有强迫症,对于我来说我是一定要记下的),如果纯以考研为目的的话,我个人不建议背诵,混个眼熟就行。考研单词书过了几遍之后,就要放一放,开始入手真题上的单词了,最主要的是阅读里的单词,把真题的阅读单词整理出来反复记忆,尤其是总是出现的,且其意思因语境而与平时记忆中的意思不同的,一定要熟记。对于完型,翻译及新题型中单词要着重看近5年的。单词就磨叽到这,不明白的再问吧。其次,阅读是关键。有人说你的阅读分数再乘以二基本就是你的英语分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八九不离十。对于阅读,我的方法就是,做真题。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阅读真题,我精读了至少15遍,泛读了无数,有的文章我甚至都背下来默写下来,最后阅读还是错了两个(那两个正是我犹豫了好久改了好几次结果还是改错了),我没有留着真题说什么等到最后测验一下,我觉得那样有点浪费资源,不过大家可以视情况而定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不同。阅读的问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出处,总结一下出题人经常会在什么地方出题,出一些什么类型的题,我习惯标出段落以及为每段中的每句话标上号,在做题的时候,比如第21题是在第一段第二句,那就在21题旁写下P1-②,这样检查的时候比较有条理。再次,写作不要拖后腿。写作我就是多背背美文,积累一下素材,小作文把要求都写出来就行,大作文就是要调理清晰,紧扣主题就行。最后,完型翻译新题型的话,就是多做做真题,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的核心在于理解非死记硬背。它涉及热力学、动力学、统计力学、电化学、结构化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公式。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的能量守恒,第二定律揭示的熵增原理,以及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关系等,都是掌握物理化学的关键。
在热力学部分,要深入理解状态函数的概念,如内能、焓、吉布斯自由能等,并熟练运用它们进行反应方向性和平衡常数的计算。在动力学部分,除了熟悉阿累尼乌斯方程,还要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对统计力学,虽然相对抽象,但它是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凭理解分子的统计分布,解释许多宏观现象,如理想气体的行为和化学平衡。电化学部分,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池电动势的Nernst方程等内容需重点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南昌大学的物理化学试题通常涵盖广泛且有一定深度,不仅测试基础理论,还考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建议大家多做一些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不要忽视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这些都是检验理解和深化知识的好工具。
小组讨论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难题,不同的思考角度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及时向导师或同学教,他们会是你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