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笔译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语北语日语笔译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笔译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尽管我的政治成绩不算突出,但我仍想分享一下复习策略,或许对你有所帮助。我大约在8月底大纲解析发布后启动政治复习,主要参考资料包括大纲解析、肖秀荣的1000题、八套卷、四套卷、才逸八套卷和风中劲草。首先,我会仔细阅读大纲解析,每一章节配以一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客观题(由于此书需反复使用,建议避免直接在书上书写)。作为理科生,学习政治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起初读不懂书,做题也一头雾水,只能强迫自己坚持,第一遍看完仍感困惑,不知所云。第二次阅读时略有改善,这回我把重心放在1000题中的错误题目上,理解答案解析,并用不同颜色的标记笔在大纲解析中标注出每道题对应的知识点(单选和多选分开)。如此一来,第二遍结束后,书上布满了标记,明确了考试的关键点,再看书就清晰多了。接着,我不断做1000题以巩固知识点,解决所有不懂的地方。进入10月,模拟试卷开始发售,我会立即完成其中的客观题,以此评估复习效果,错题要格外留意。到了12月,我开始准备主观题,熟记肖秀荣的四套卷,尤其重视八套卷,但由于后期记忆压力大,20天20题只背诵了一部分。我认为背诵模拟卷主观题的目的并非期望原题重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提供答题思路,许多表达可应用于多种题目,考试时稍作调整就能应用,因此对于主观题不必过于焦虑。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文水平只能算是普通,不算出色。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性过关,但得分并不突出。幸运的是,我在阅读方面还算拿手。对于考研英语来说,阅读部分至关重要。起初备考时,我只是单纯地记忆单词,我偏好那本绿色无序版本的词汇书,因为它能避免单调乏味的感觉,而像红宝书那样的有序版本在我看来过于枯燥。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持之以恒地背单词确实是个挑战。那是接近六月份的时候,刚开始复习,我安排得很轻松,早晨和晚上各用一个小时背单词,购买了一本张剑编著的黄皮书,分为上下两册,下册要稍后才会发行。我从基础版开始做起,起初觉得难度颇高,很多内容难以理解,但我强迫自己继续,同时也坚持不懈地记忆单词,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考研英语的阅读部分包含四篇文章,因此黄皮书的每个单元也是四篇,我推荐尽可能完整地练习。每完成一套,我会查阅并记录下不熟悉的单词,抄录在一本大笔记本上。实际上,到了后期没有太多时间回顾这些笔记,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常用单词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记住。一旦有了单词量和阅读基础,我便开始了真题的训练。当时正值暑假,空闲时间较多,所以我尝试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来做题,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找到应试的感觉。完成真题后,我依然习惯性地查找生词,但这回遇到的新词已经不多,总计整理了大约二十多页,后期不断复习,觉得收益匪浅。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日语翻译基础”,我认为关键在于词汇积累和实践翻译。日语词汇丰富细腻,每个词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用法,需大量的阅读和记忆来掌握。我建议每天定量背诵单词,并尝试用新学的词汇造句,以加深理解。翻译练习不能忽视,找一些经典的日语文献或新闻进行翻译,注意对比原文和译文,找出自有的不足并改进。了解并掌握中日文化差异也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环节。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这门课则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面和好的中文表达能力。我每天都会阅读各类文章,包括新闻、学术论文、散文等,提升语言敏感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我特别注重积累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在写作中提供素材。做笔记是我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每读到有价值的信息,我都习惯记录下来,形成自有的知识库。在实际写作时,我会先列提纲,明确论点,逐段展开,保持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至于备考策略,我发现定期自我检测很有帮助。我会定时模拟考试环境,限时完成试题,自我批改,这样既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提前适应考试节奏。找到一位能够给予指导的导师或者伙伴也很重要,他们的反馈能帮助你发现盲点,修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