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理工宇航学院航天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参考书是肖秀荣那本1000题和风中劲草三套,肖秀荣的书说是‘1000题’,其实怎么也得有3000,所以也就是说这3000题加上风中劲草那整整一册书我全都做了一遍,合起来怎么也得做了4、5000道政治选择题。当然我当时在学时并不是追求数量,只是希望自己多见识一些题,而且这些题我做完一遍后的错题以及当时蒙对的题我都用笔做下标记,然后第二遍再做时专门做那些错题,第二遍又做错的再重点标记做第三遍,第三遍后第四遍……是的,政治的这两册题我做了近四遍,甚至马原那章因为难我做了更多遍…...所以政治的复习真的是问心无愧了,在当时的复习过程中也感觉良好,至于怎么就考了那么低的分数,真的只有声叹息了。政治要想拿高分选择题一定要抓住,选择题是考好的关键,尤其是多选题。所以,多练习还是有必要的,多看看答案分析,多想想出题人的思路。总的来说,政治复习应当要多练、多看、多想、多比较、多总结,知识面广对做对选择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平时复习中要多关注热点问题。
考研数学方面:
对我这个数学新手来说,李永乐的6+2已经让我感到压力山大,而尝试张宇的八卷和四卷更是令我手忙脚乱。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是关键。到了十二月,我会在淘宝购买合工大超越五套卷和共创五套卷,并自行复制。这些题目虽然难度不小,但质量很高,我强烈建议深入练习。考研冲刺阶段,我通常会在每天早上投入三个小时,模拟真实考试时间来狂刷题目,同时找时间仔细整理错题。千万不能逃避做题,否则遇到像2016年或2018年的数学难题,恐怕只能自食其果。不过,也许接下来的题目会稍微容易一些。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历年真题,我以张剑的黄皮书为材料,97年至04年的试题重做了两次,而05年到上一年的则完成了五次。初次接触时,我把重点放在翻译上,一字一句地翻译阅读理解,通过对比译文与标准答案找出差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自然而然就能解答题目。第二次再翻译时,我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寻找答案,尽量减少依赖解析。对于05年之后的题目,我没有在第三次重做,而是从05年开始,每天完成两篇阅读理解,并仔细研究解析,剖析文章的答题策略和设题要点,这次也开始接触完形填空和新题型。第四次,我专注于识别每个年份试题中的陷阱,了解命题模式,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策略。最后一次,我完整地模拟了一套真题,结果并不理想,让我颇感挫败。现在回想起来,在复习过程中不必过于纠结做题的正确率,重要的是保持持续的学习,每天都会有进步。翻译练习我坚持到考试前一天,最初跟随何凯文的每日一句,后来转为翻译真题,反复进行了三次。至于作文,我在暑期过后开始使用王江涛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我按主题和类型来背诵,两天一篇,第三天进行默写(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每完成一个主题的背诵,我会尝试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力学基础是航天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石,它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子领域。理解并掌握力学原理对深入研究航天器设计、飞行控制以及空间环境影响等课题至关重要。要牢牢把握牛顿三定律,这是所有力学问题的基础。在静力学部分,重点在于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结构分析,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力矩和力系简化的方法。在动力学中,质点运动学和刚体动力学是关键,特别是对非惯性参照系中的运动描述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首先要建立清晰的概念框架。力学中的概念众多,如力、速度、加速度、角动量等,都需形成直观准确的理解。凭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深化理解,尤其是一些经典例题,它们往往包含了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对复杂的力学问题,尝试用物理模型去抽象和简化,能帮助更好地解决问题。
对流体力学,理解连续介质假设和流体的运动规律,如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伯努利定理,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需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理解,比如风洞实验、火箭推进等,这些都能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我个人觉得,力学基础的学习不能孤立,应将其与电磁学、热力学等其他物理学科相互联系,这样不仅能拓宽知识面,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力学原理。例如,理解流体的压强,参考热力学中关于压力的知识;了解航天器在大气层中的运动,就需结合流体力学和电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