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能源动力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厦大能源学院能源动力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厦门大学能源动力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关键在于选择题,特别是多项选择题,考试时常常觉得每个选项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完全正确。深陷纠结之中,越思考越拿不定主意,往往会导致误选或多选。至于主观题,书写工整的考生或许能额外获得评分优势。当每个人都在大量背诵时事政治和参考资料后,分数差异反而不易显现。在考试前一周,我专注于肖四和任四,反复研习那八份试卷,尤其在大题上投入大量精力去记忆,直至能够倒背如流。进入考场,浏览了一遍大题,心中已有把握,因为其中有2-3道题与肖四和任四的题目高度相似。尽管与高分者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但对我自己的表现已感到十分满意了^_^
考研数学方面:
首度复习时,我采用了李正元的《复习全书》(粉色封面,经典且有一定难度,适合追求高分者)配合张宇的教学视频来学习高等数学。对于线性代数,我选择了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及相应的视频课程,这两门课都是边观看视频边阅读教材。对于概率论,我则研读了李王合作的《复习全书》大红色版本。在做讲义练习时,我坚持独立思考,即使需要参考答案,也会按照解题步骤自己重新计算,不允许自己偷懒,并在边上记录解题方法和关键点。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将全书完整地复习两遍。我的数学学习时间并不长,大约每天五小时左右。
第一轮复习后,早期内容容易忘记,所以在第二轮,我借助660题来重温知识、巩固提高。在做题前,我会先总结章节的关键知识点,这对深化基本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最后一个月,我每天早上都会完成一套数学试卷,真实试题与模拟试题交替进行,以适应各种题型。熟悉真题有助于掌握重要考点,但可能会遗漏一些边缘知识,这时模拟题的预测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我挑选了张宇的8套卷和合工大的预测卷共10套来做,其中的微分方程题目我在之前的预测题中已多次练习,因此答题格外流畅。级数部分我一直感到薄弱,却心存侥幸未加弥补,导致考试时遇到大题只能凭空想象,十分困难。后期,我的真题成绩稳定在135分以上,模拟题则保持在120分以上。一旦发现遗忘的知识点,我会抽出时间专门复习,面对模拟题的挫折也很正常,通常我会用一天时间来填补学习的空白。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会多做一些模拟题,因为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熟练程度还有待提高,所以考研准备越早开始越好。
考研英语方面:
我之前准备得非常充分,做真题也能拿很高的分数,但考试成绩远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自己认为,应该是作文部分出问题了,这边也告诫大家,作文一定不能考前一两个星期突击,不能随意地对待,要内化在平时的复习中。我的英语没有做模拟题,只做了真题,这边再强调一下,真题很重要,因为我时间比较紧,只做了两遍。我说的做两遍是阅读,阅读有五大题(包括新题型),总分50分,比分这么大,大家应该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第一遍我是每天做一道阅读,然后仔细看解析,把重要和不懂的单词抄下来,平时背背,这边我说一下关于背单词这件事,因为我时间比较紧,真没时间把红宝书这一本单词书全部背下来,就下载了个背单词的软件,每天早上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的时候背一背,然后早上花个半小时背一背,还有就是背自己抄写的真题里的单词。直到考前,我的单词也没背完,不过考试的时候也没遇到什么阅读障碍。这个还是看时间吧,有时间能把单词书多背几遍,当然是好的。第二遍做真题我就是一整套一整套地做,一整套就包括完型、阅读、翻译(除了作文),一星期做两套,做完看解析,其实考研英语阅读的答案是有规律的,你多做几遍就能体会出来。我的阅读(五篇)错误一般在3个左右,也有好几年的真题全对和只错一两个的。这个正确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我不太清楚为什么我英语分不高,想来想去也只有作文的问题了,所以,作文一定要重视!血的教训!)。当然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错的比较多,慢慢就会进步的,不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自动控制原理涉及到许多核心概念,如系统模型、传递函数、根轨迹、频率响应等。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掌握。不要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要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意义和数学逻辑。例如,了解一个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凭其传递函数的极点位置来判断,或者频率响应如何揭示系统的动态特性。
大量的练习是提高的关键。理论知识需凭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你找到一些经典的控制系统问题进行解答,比如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的应用,或者绘制根轨迹图。模拟题和历年真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它们能帮助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提高解题速度。
再者,动手搭建和分析控制系统模型也很有帮助。条件允许,你使用MATLAB或者其他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能直观地看到系统动态行为,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团队学习或讨论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有自有的理解角度,凭与他人的交流,你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自有的盲点,也可能会找到更简洁明了的解题思路。
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理论后,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中,这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也有利于你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