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同济土木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同济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11月份:教材第三遍或者看肖老师的那本浓缩版教材。这个时候只看重点就好了,1000题第二遍,全部做,因为之前做对的题肯定有靠猜测的,这一遍是为了排查。时政差不多出了,每天安排时间看。 12月份:半个月的时间把1000题中的错题做一遍,同时回归教材,八套题每天一套,争取吃透,尤其是选择每一套都很重要,八套题的大题可以不看。真题中除了最后几道选择是纯考时政的,其他题目也会有所涉及。下半月20天20题和最后四套题差不多出了,背就行,不论大题还是选择,背的越熟越好。是的,只有这个阶段才要求背诵,所以一定要竭尽全力,一直背到考前就好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认为数学其实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出多么灵活的题,都是包含了某些很基础的知识点,所以在直接上全书之前,我把高数和现代的课本完整而且细致地看了一遍,做完了几乎所有课后题,连带着大一买的一本高数辅导上的题也全部写完,同时把知识点做了笔记,一些很巧的积分,求导之类的例题也记下了,然后进行总结(比如我就总结了三角函数各种组合的积分求法)。看完已经是九月下旬,然后上全书,当时就感觉全书上的题80%都能写对了。写完全书是十月底,然后开始真题。我觉得真题最有说服力,每天上午固定两个半小时做真题,时间到了以后给自己严格打分,分析出错原因,然后把不太记得的知识点也记下来在专门的本子上,所以其实整个上午几乎都献给数学。就这样写了两遍数二真题,数一数三各一遍,后期时间也不太够了,所以就定三小时写两套卷子。开始写真题的时候分数不好看,而且时间老是不够,不过慢慢巩固找自己的弱点过程中,效率也慢慢高了。做完真题之后,开始做模拟卷,一直到考前三天才停下来。最后三天就是把笔记从头到尾整理了一遍。因为每年数学是在上午考的,所以我也一直选择在上午看数学。
考研英语方面:
掌握英语的关键在于词汇,我反复研读了单词书大约七八次,后来还额外攻克了一个不同版本的单词表。务必细致地对待历年试题,初次接触时可按部分分阶段练习,比如一段时期专攻阅读,另一时段专注新题型,以此找出错误源头,深入剖析题目。进度不必急于求成,关键是充分利用这些真题。第二轮练习时,应严格计时,以培养整体的答题节奏感。同时,你可以标注出那些复杂的长句,亲自翻译,梳理语意,这不仅有助于发现理解偏差,还能提升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尝试模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运用。我发现,相比阅读,英语作文更易于拉大分数差距。今年考试时,我因花近一个半小时完成作文,导致阅读部分表现欠佳,有不少疑虑。然而,最终成绩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差劲。我想,这多亏了我的作文投入较多精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至关重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影响的一门学科,涵盖了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灾害、地下水等多个方面。你需深入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因它们构成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例如,地质构造的理解有助于预测可能的地裂缝或滑坡;地层岩性的了解则能帮助你评估建筑地基的稳定性。
实践应用是关键。理论知识的学习需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凭具体工程实例来加深理解。比如,你关注国内外的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看看他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如何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模拟题和历年真题也是检验自己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方式。
再者,注重地图和图谱的阅读。工程地质学离不开对地质图、剖面图等图表的理解和解读,这要求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平时多练习读图,理解各种地质现象在图上的表现形式。
实验和实地考察也不可忽视。有条件的话,参与一些地质实习或者实地考察,亲自观察地质现象,这将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立体。例如,凭实地考察,你更好地理解不同岩石的质地特征,或是亲眼见证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持续关注科研动态。虽然考研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但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也能拓宽视野,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凭阅读相关期刊、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