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材料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川大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四川大学材料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在高中专攻理科,对政治的认识几乎为零,直到考研前夕。有些同学早在暑假就开始了政治复习,而我则是依赖大纲解析,虽然有人提议参考精讲精练,但我认为选择任何一本专心研读都能达到效果。首次学习时,我会先听教师讲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接着阅读大纲解析一章,并完成相应的1000题,不过答案最好写在笔记本上,因为需要反复练习。遇到错误题目,我会回到大纲解析中寻找答案并用红笔标注,这样每完成一章节,实际上等于重新温习了一遍大纲解析。我的学习节奏较慢,到八套卷阶段,我已经将大纲解析和1000题分别做了两次。正确利用八套卷的方法是专注于选择题,错误题目回查大纲解析,主观题则只关注第一道马原题,观察其分析思路。至于肖秀荣的四套卷,其主观题要求全文背诵。《风中劲草核心考点》这本书非常流行,汇集了所有关键考点,类似于简化版的大纲解析,适合后期迅速回顾。然而,我个人更倾向于大纲解析,因为它提供了详尽的解释,而非简单的条目列举,所以我并未过多使用《风中劲草》。在整个备考期间,英语和政治的准备相对较为轻松。如果你对政治不感兴趣,尝试去接纳并喜爱它,你会发现政治很有趣。马原中的理论方法有助于我们应对日常生活的问题,学习近现代史时,要能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时间轴,串联起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考研之路漫长,不要总想着何时才能解脱,这样只会让你心浮气躁。相反,适应现状,专心思考如何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才是明智之举。
考研数学方面:
刚开始刷全书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很多题目都不会,这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不要气馁,静下心慢慢来,等第二遍就会发现自己大部分题目都会了。暑假期间争取把《复习全书》刷两遍,实在时间不够的话也要保证能够把高数部分刷两遍。第一遍是详详细细地看,例题也基本上都自己做一遍。每一章后的习题也都做。看第一遍的过程中把需要注意的题标记下来。第二遍集中看之前标记的题。看第三遍的时候大概是在12月初,第三遍时我就不看题了,而是看那些基础的概念和定理。有一本书我极力推荐,就是李永乐的660题(第一次考研时没看,第二次才看的),难度虽然偏高一些,而且考试也不太会考里面这样的,但这本书在完善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上有非常巨大的帮助(尤其是选择题,如果时间紧建议优先看选择题),它很准确地抓住了我们容易犯错的点。这本我也前后看了三遍,其中个别题还多看好几遍。其中第一遍是在复习全书看完第一遍后做得,同样地,标记下那些做错以及有参考价值得到题(不过其中微积分的填空题部分我没怎么做,后来也一直没看,感觉这一部分确实不太必要)。660题在最后冲刺的时候我就没怎么看了,虽然对理解很有帮助,但不太适合练习应考。
考研英语方面:
由于我的翻译基础不好,暑假开始我就自己坚持每天一句。给自己每道题限时三分钟,无论多难都要让自己写出中文译文,哪怕自己都读不下去,然后进行修改,学习一些翻译技巧。个人感觉翻译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修改中不断提高。英语主要分3部分:一是单词,单词的记忆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用的新东方考研单词乱序版,每天抽半个小时背一背,直至上考场前,我反复背了好几遍。二是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部分,得阅读者得天下。刚开始做阅读肯定难(大神路过)。我记得我开始的时候几乎篇篇错一半,后来就不对答案了,专心地把每个生词每个长难句弄懂弄会,正确率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个人经验:阅读提升有个笨办法就是背原文,选择涉及的长难句尤其要烂熟于心,剩余部分背到能大概说出意思的程度就可以啦。三是作文,作文方面我实在是犯懒了,没什么发言权,但身边的同学买了王江涛的考研作文,目测效果都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高分子化学,理解其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这包括链节、聚合度、分子量分布等基础知识点。特别要关注的是聚合反应类型,如加聚、缩聚以及它们的动力学行为。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如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也是需深入探讨的部分。在实际应用中,掌握不同聚合方式对高分子性能的影响,如分子量控制、支化程度等,将有助于理解和解决问题。
高分子物理学部分,关键在于掌握高分子的热力学性质和力学性能。理解高弹态、玻璃态和黏流态的转变,以及影响这些状态的因素,如温度、分子量等。对高分子溶液的行为,如Flory-Huggins理论,以及高分子的结晶、取向和形态结构也要有深入理解。实验技能同样重要,比如使用光散射、粘度计等工具来测定高分子性质。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的策略。理论知识需理解透彻,公式和特定条件下的结果则需记忆。做大量的练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它能帮助你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理论。积极参与讨论和模拟考试,这不仅能够检验理解程度,还能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也是非常有益的。凭了解前沿研究,你看到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实际应用,这不仅能拓宽视野,也有助于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