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考研的真实经历(45岁考研还来得及吗)

最终确定了参加研究生考试,报名辅导班和购买教材已经搞定,现在着手策划详细的学习安排。
步入33岁的门槛,毕业后已有11载,职场沉浮,创业历练,成家立业,有了两个孩子,每当夜深人静,我不禁思考,人生的轨迹仿佛就此固定,未来无非就是陪伴孩子成长,清晨摸黑赶工,然后孩子们也将成家立业,我则安享晚年。
坦白说,这样的设想并未给我带来安定感,内心的空旷感油然而生,没错,就是空旷!
我问自己,是否愿意就这样度过一生?
不!
我渴望继续挑战。
多年婚姻生活,始终觉得缺乏安全感,这并非他的错,而是自我价值感的匮乏。
选择考研,也不是为了感动自己,我只是希望拓宽自己的道路,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我即将启程!
无论何时,学习都不会晚,即使45岁考研究生也来得及。45岁的人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希冀提升学历,渴求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决心考研,这是振奋人心的行动,也是我们应该效仿的精神。不过45岁的考研之路或许充满荆棘,需要承受不少艰辛。
一位27岁的阿姨五度尝试考研再次失利,身心俱疲,怎样才能实现研究生梦想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颇感惊讶。
我自己考了两次才成功。
而你五次都没考上,很可能复习的方法和思路不对头。
初次考研时,因为身体垮掉休息了两个月,结果只得了190多分,
但二战时我取得了360+的成绩,总排名第六,最终被一所北京的211院校录取。
为何会有如此显著的进步和转变?
我想这与我当时深入的反思密切相关。
一战成绩揭晓的那个夜晚,我失落地向已毕业的研究生师兄求助,他建议我诚实地反省问题所在。
于是,我激动地反复剖析自己的错误,连续三天梳理问题。
也许那时我真的有所领悟。
高中复读时也没这般用心,当初高考失利,我竟从未分析过原因,复读后仍未能进入理想的大学。
而这次考研,我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找到了多方面的症结,如睡眠不足、学习环境嘈杂、复习策略不当、专业课程缺乏指导等,一一列举出来并采取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1)关于睡眠,我通过研究发现,我需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才能保持精力充沛。于是二战前我就开始实施“自然醒”的作息,暑假前就开始补眠,调整身体状态。
这样,尽管复习强度逐渐加大,但我的身体状况却日益改善。
我相信,许多考研失利的考生也可能存在类似睡眠问题,但他们可能并未察觉!
(2)一战时,我在一个大而混乱的教室复习,对噪音特别敏感,稍有动静就会分心。每次有人走动,我都难以专心……
明白这一点后,二战前,我花两周时间寻找合适的教室。
经过多番比较,我选定了顶层的一间自习室,
那里只有二三十名考研的同学,没有其他人上课,环境极佳!我立刻占据了座位。
(3)一战时住在学校,二战我选择回家复习,避免了吃饭洗衣的麻烦,家里也能让我吃得更好、睡得更香。而且学校附近有一所二本学院,我每天都去那儿自习,晚上十点后再回家休息。
(4)一战时,数学和专业课惨不忍睹。
数学勉强40多分,专业课大约30分左右吧?
但英语和政治表现尚可,英语55分,政治60分。
于是二战期间,我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数学和专业课上。
专业课请了一位研究生学长辅导,虽花费了一些,但成效显著。
二战时专业课拿了132分,专业成绩排名第二,可以说专业课助我提升了总排名!
因此,准备考研时,务必重视专业课,这个科目分数提升快。
此外,数学也是重头戏,毕竟满分150分,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并投入充足的时间,这样才能提高分数。
以上经验供你和大家参考。
再补充一句,面对你的情况,其实可以考虑换种方式读研,出国读研也是不错的选择,还能节省时间。
日本、韩国、欧洲各国都值得一试,
如果留学期间经济拮据,可以边读书边做兼职,花费也不会太高,相比未来的回报,这笔投资绝对划算。
既然你能坚持五战,毅力和吃苦能力肯定非凡……
大龄考研者的自我介绍
大龄考研者和普通在校生的自我介绍并无太大差异,主要介绍本科背景、学历、籍贯和兴趣爱好等。年龄不应成为考研的障碍,不必过分担忧年龄对考研复试的影响。只要你充分发挥,录取的机会就很大。
考研有没有年龄限制?
考研没有年龄限制。教育部门发布的《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已取消了“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规定。尽管考研不限年龄,但40岁以上考生通常无法享受公费或奖学金,经济条件有限的考生在考研时需慎重考虑。
在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中,非定向的大龄硕士研究生并不多见,因此大龄人士应提前规划,审慎选择考研,切勿草率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