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应用数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数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一开始就感到独自背诵政治缺乏明确目标,于是我自己购买了教育部门出版的《大纲解析》。初次阅读时,配合老师的课程,我大约一两天读完马原和毛中特的一章,尤其是毛中特的五到七章,这部分我花了超过一周的时间,期间专心摘录关键知识点,进度确实较慢,每天投入近三小时在政治学习上。每看完一章,我会完成对应的肖秀荣1000题选择题作为巩固。
接下来,我转向史纲和思修的学习。史纲用了大约三四天时间,而思修则在专心致志的一天内完成。这两部分我没有做笔记,而是直接在书中标记重要内容,因为主要的难点和重点集中在前面两个部分,史纲和思修相对较简单。补充一点,书中的第五部分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阅读。第一轮复习时,我不涉及大题的准备,因此忽略了练习册上的简答题。
到了第二轮复习,效率明显提高,我对照笔记,关注书中的标注,继续练习选择题,每天花费约两个小时。此时,我们仍未开始准备大题。这时,我购入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发现它对提升选择题能力非常有帮助。
考研英语方面:
参考资料包括黄皮书以及配套的120篇阅读练习,这些是由同一位作者编写的。我个人的记忆力非常薄弱,真的。尽管我对英语还算熟悉,但当我十月时尝试做了两套考研英语真题,结果让我大惊失色,因为我发现自己与合格线相距甚远,而且那时我还没开始正式复习。于是,我开始集中精力备考。每日专注两篇阅读理解,完成之后,我会把遇到的生词和短语记在教案本上,并查阅字典添加音标和解释。次日,我先回顾前一天笔记本上的词汇,确保记住后再继续新的阅读篇章,同时记录新出现的不熟悉词汇。对于记忆特别困难的词,我会用铅笔做个标记,然后在第三天从第一个标记词开始一直背到最后一个。这样的循环持续不断,直至我能牢记前面章节的单词,才转而只复习标记过的词汇。每一天都这样,每个单词都被反复背诵多次。尽管我的记忆力真的很弱,遗忘在所难免,但一旦遗忘,我就重新开始。最终,我用了整整两个破旧不堪的教案本来记录。完成了120题的阅读训练(实际上我只买了其中一本,因为时间紧迫),我才转向真题。在做真题的过程中,我没有涉及写作部分。我把最近两年的试题留到最后,以检验实际能力。我总共做了两轮真题,近两套题目更是重复做了三次。每一篇真题中的单词我都要求自己熟记并理解其含义。至于阅读理解的答案,我会深究为何选择该选项。作文部分,我在考前仅提前两天开始准备,没有死记硬背模板,因为我的应用英语基础不错,所以在这一环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策略可以分享。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学分析是基础中的基础,它要求对实数系统有深入理解,掌握极限、连续性、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对这个科目,关键在于理解和运用。理解每个定义背后的直观意义,比如为什么要定义"极限",它是如何刻画函数行为的。在运用上,要多做题,尤其是那些需严谨推理的证明题。例如,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等的应用,不仅需规则,更需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思想。复习时参考像Rudin这样的经典教材,它们往往能提供更深层次的见解。
专业综合涵盖面广泛,可能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复变函数等多个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重点。线性代数中,矩阵理论和特征值问题是常考点;概率论则强调随机变量的性质和分布理论;复变函数则注重解析函数的性质及应用。这个科目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我个人的方法是,对每个主题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填充细节。多做模拟题,凭解题来巩固记忆,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对这两个科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实践。理解是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游刃有余。实践则是检验理解的最好方式,凭大量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保持好的心态也是关键,面对困难时,要有耐心,自己一定能够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