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大气科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复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主观题方面,需要背诵的一般分两类,一是书上的知识点,通过前期复习应该已经知道了哪些是主观题的重点;二是一些名师的考前模拟试卷,我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之四:最后四套题》和肖秀荣的《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10、11月时,很多考研机构就出了模拟试卷,一般叫8套卷、10套卷之类,这些试卷的选择题可以做,主观题其实没必要做,因为有不少都是前几年的旧题陈陈相因。我说的那两本书都在12月中旬出版,不要以为它出版得太晚、最后时间来不及就不买了,越是后期出版的书越能体现当年的时事政治,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基础复习。如果有的同学有余力,能把这些模拟题先自己做一遍再背,效果会更好。我就做了一小部分,后来时间紧就没再做,直接背了。有消息说肖秀荣的比任汝芬的押题更准,因为任汝芬的试卷出版稍微早点,考研命题组也看到了,就会有意避开那上面的题;而肖秀荣的试卷出版在命题结束后,和真题相合的可能性大些。
考研数学方面:
关于参考书,我最推荐的就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我大概刷了5遍吧,如果你练得熟悉的话,考试时间非常足够的,我还是提前一小时多就做完了,然后检查了两遍才过去半小时,熬得不行了就提前离开考场来着。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考研的核心是词汇,我认为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我们的最终分数。时常有人声称即使不完全理解文章也能答题正确,对此我不敢苟同。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弱的人来说,扎实的词汇基础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在暑期实现显著的进步。我选择的是绿色封皮的随机排序版词汇书,实际上任何一本都相差不多,因为常考的词汇就那么些,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记忆,并且牢记于心。我有个习惯,每背诵完一遍,就会在书的首頁空白处做个记录,标出这遍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此激励自己。到了十月份,我已经完成了整整十二遍的记忆。之后直至考试前夕,我又重复了几遍,算下来至少十五遍。因此,对待单词,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心理准备。由于真题数量有限,我们需要额外购置英语模拟题来提高阅读量。处理模拟题的方式基本与真题相同,只是不宜过于纠结细节,毕竟模拟题的准确度无法与真题相比。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最关键,重要的是掌握解题过程,积累实战经验,找到解题的节奏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大气科学综合知识”,理解并掌握基础理论至关重要。这包括气象学的基础概念,如温度、压力、湿度、风向风速等基本气象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你需深入理解大气环流模式,如季风系统、气压带和风带等,这些都是构建大气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气候系统及气候变化也是考试的重点。要了解地球的辐射平衡、温室效应原理,熟悉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有深刻的认知。关注最新的气候变化科研进展,例如IPCC的报告,这对理解和解答开放性问题很有帮助。
再者,物理气象学和动力气象学的知识也不能忽视。这涉及到大气的热力学过程、云和降水的形成机制、风暴系统等复杂现象的理解。这部分需大量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多做练习题,熟练运用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大气探测与观测技术也是考试的一部分。理解各种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比如雷达、卫星遥感、探空仪等,以及如何从观测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天气预报,这是实践性的技能,需理论结合实际去学习。
大气化学和环境气象学的知识也不能遗漏。空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以及它们与大气物理过程的关系,都需你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三步法。首先是深度阅读教材,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凭做笔记和画思维导图来强化记忆;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这对理解和应试都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