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非全日制研究生真的没有出路吗(985研究生院校排名榜)

作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观点。首先,我能理解社会上的某些偏见;其次,我认为非全日制学位缺乏含金量的观点是不可接受的;第三,企业对非全日制学位的认可度较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让我详细讲述一下我的经历。
### 背景:
我在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就读,专业是车辆工程,毕业后已工作五年。
### 目标:
希望通过进一步深造提升自我,并适当调整发展方向。
### 报考院校:
重庆大学
#### 1. 关于考试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报考全日制。但对于有家庭负担的人来说,全日制变得不再现实。因此,我选择了非全日制。尽管考试内容和时间与全日制相同,复试分数线也一样——例如,2019年重庆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复试线为340分——但由于全日制的竞争更为激烈,导致部分考生即使达到了复试线也无法被录取。相比之下,非全日制的竞争相对较小,只要达到复试线就可以顺利入学。我个人的成绩仅比复试线高出13分,因此对于这种差异带来的歧视,我能够理解。
#### 2. 上线人数及比例
大多数希望进入非全日制项目的学生实际上并未能成功。而不愿选择非全日制且在复试中被淘汰的考生,则显得十分无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尽管初试标准相同,但备考条件却大相径庭。
- 家庭责任(如还贷和日常开支)、工作以及复习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全日制考生通常可以全天候投入复习(从早上八点至晚上十点约十四小时),而在职人员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有限时间(大约七点至凌晨两点,约为七小时)。显然,在复习时间和强度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 初试成绩的要求相同
因此,真正想要攻读非全日制学位的同学往往难以通过这一关。由此可以看出,“花钱买文凭”的说法并不准确。至于人力资源部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人们普遍存在刻板印象,尤其是非全日制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够体面,这也影响了就业机会。由于非全日制的名称不佳,求职难度加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另一个引起歧视的原因在于,许多真正想读非全日制项目的同学未能上线,而那些因未考上全日制而被迫调剂到非全日制的学生,最终可能也会感到不满。这些人毕业后寻找工作时,同样期待得到公平对待,但若遭遇不公待遇自然会心存怨气。然而,现实中很难避免这样的歧视现象。要想让雇主满意并录用你,关键是要懂得如何取悦他们,而非完全依赖所谓的“能力”。毕竟多数招聘人员并不精通具体的专业知识,他们会更看重硬性指标如证书之类的东西。
对于已有五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是否真会参加校园招聘会值得商榷。事实上,我没有这样的打算,因为硕士毕业生能够在机械行业找到年薪十五万元的工作并不多见。即便如此,走社会招聘渠道依然可行,硕士文凭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因素。相反,如果被调剂到非全日制项目,应当尽早做好准备,而不是抱怨现状。认清自身短板,加倍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充分利用非全日制资源,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硕士学位更多是一个敲门砖,而非主要技能来源。请牢记,除非拥有特殊资质,否则进入优秀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展示实力的机会。相较于全日制而言,非全日制在这方面稍显逊色,但仍有其独特价值。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接受外界的偏见,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此外,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所有非全日制都是在职教育。对于学习过程,有些人强调全日制研究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做实验并掌握新知。这一点固然正确,但这并不是他们自信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他们的优势来源于学术背景——或是免试直博,或是通过重重选拔挤掉了被调剂到非全日制的考生。在这种情况下,非全日制被视为“败者”。
至于具体学到的知识量,并非歧视的主要根源。在我所在领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内容已在企业广泛应用。我曾指导三位从零起步的研究生,他们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因而进步较快。虽然在校期间的成果尚未显现,但在考察候选人时仍需关注其背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一点尤为突出。至于非全日制学生不在学校的频率较高,便认为他们在敷衍塞责,这是片面的看法。在车辆工程等领域,企业的实验室设备更加先进,研究内容也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相比之下,学校更侧重于前沿理论研究。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研究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研究水平。
以下是部分985高校依据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综合排名:
1. 清华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复旦大学
5. 中国人民大学
6. 上海交通大学
7. 南京大学
8. 同济大学
9. 浙江大学
10. 南开大学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 北京师范大学
13. 武汉大学
14. 西安交通大学
15. 天津大学
16. 华中科技大学
17. 北京理工大学
18. 东南大学
19. 中山大学(广东省)
20.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