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首先澄清,我是理工科背景,别一听政治就觉得头痛,或者因为我偏文科就小瞧它。实际上,考研政治作为一门考试,自有其规律可循。我在八月底开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直到九月初大纲发布时,我才刚刚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前期的马哲和政经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有老师的指导,理解还算顺利。往后的内容,你们会发现进度会明显加快。这里有个经验教训提醒大家:务必以大纲为基准!以大纲为基准!以大纲为基准!大纲公布后,我继续使用《精讲精练》复习,因为它与《一千题》配套,可以直接找到题目答案所在的页面,这样确实节省了不少时间。但到了后期,当你做模拟试卷时,你会发现许多内容《精讲精练》并未涵盖,只在大纲中有提及。这是因为《精讲精练》出版较早,而大纲每年都有所调整,这些新增或删除的部分往往就是考试的重点。当然,《一千题》也得反复练习,我总共做了三次,建议不要直接在书上做,而是另找本子记录答案。这样在第二次做时,可以对比前后两次,找出哪些知识点即使已经做过一次仍然记不住,这些就要加强记忆。对于记忆知识点,《风中劲草》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几乎是每位考生必备的。进入后期,各种模拟卷会陆续出现,我做过的有肖八、肖四、蒋五、任汝芬四套和任燕翔四套题,只做选择题部分。可能有人会问,是否需要做这么多题?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必要的,因为不同老师出题风格各异,而且政治题目的灵活性很高。因此,我的建议是每种模拟题都尝试做一做,并整理背诵错误题目。至于政治的历年真题,在所有科目中可能是最不具参考价值的,由于政治具有时效性,去年的考点今后很可能不再出现。因此,真题如果想做,就做选择题感受一下就好,不做也没关系,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钻研。
考研英语方面:
很多人说真题要做2~3遍,这个因人而异。我做了第一遍真题以后把答案都记住了,所以可能没什么意义。不过可以练练新题型,练练翻译,关于这两种题型的做题方法,网上有很多,可以搜一下,不难。我的英语基础还可以。关于考研英语的学习,上面也提到过一些。我主要是吸取了几个前辈的经验,加上我自己的特点做的。背单词实在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候我也努力过,基本上看了一两遍吧,后来也买了张健的那个大黄本。买两套就够了,虽然说你要多做几遍,可是时间真的不太够用。我每天的时间用来学习的也不是太多,相比较而言。只做真题,多做几遍,这是经验一。第二就是按专题来做,我是先做的翻译,然后是阅读,然后是新题型,然后是完型,最后是作文。每个专题做完都要总结,总结比做题重要,做题才花多少时间啊,最重要的是把每个单词,每个句型都搞明白,文章结构和思想搞明白,题目的类型以及应对方法都搞透。还有,我前面说有个学弟给了我11年新东方的录影,那个就是按专题讲的,你可以先看每个专题的录影再做题,也可以做完了再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定。我那时候这两种方法交错使用,看情况而定。常常走在路上思考你的复习方法是不是要调整,这点也很重要。英语大体就是这样,出效果很慢是英语的特点,不过要坚持。大家博取众长吧,多看看别人的观点,以自己为中心,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还有,如果你英语基础不是太好,建议还是背背真题的阅读理解。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科目,它包含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史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多个领域。理解并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是关键。我建议从宏观到微观,先把握整体框架,再深入各个细节。例如,你先了解教育的本质、目标、功能等基础概念,再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学生认知发展和教师教学策略。
对教育心理学部分,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比如,学习动机、记忆机制、思维过程等都是常考点,需理解其理论并能联系实际教学场景进行分析。教师的角色和效能感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教育史部分,要关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改革运动及其影响。这部分需大量的阅读和记忆,凭构建时间线或主题网络来帮助记忆。
至于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主攻方向,理解课程设计的理念、模式和评价方法,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考试的重点。我推荐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方法上,我强烈建议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每周设定一次模拟测试,以此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找到一个适合自有的学习环境和节奏也非常重要,无论是图书馆的一角还是家里的书桌,保持专注和高效的学习状态是关键。
阅读学术论文和经典著作能帮助你深化理解,提升批判性思考。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等,都能提供丰富的理论视角。
参加一些学术讨论或者找导师教,你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示,也能帮你更好地准备可能的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