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南师范历史文化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月初起,我每晚都会投入一些时间研读政治,大约用了二十多天初步完成了大纲的第一轮阅读。随后,我开始在每个晚上做肖秀荣的1600题,将错误的答案追溯到大纲中相应的位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让我对试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接着,我用一周的时间重读了一遍大纲,紧接着开始了第二轮阅读,通常也是每周重温一次。谈到记忆,我一直不太热衷于死记硬背。后来我发现,阅读就像是这样一种体验:从不知自己不知,到知道自己不知,再到明白自己知道,最后达到无意识的熟稔。尽管我是理科背景,但我不认为文科的学习应依赖于机械记忆,而是应该多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种深入理解反而能更好地帮助记忆,这才是学习的目标。我的政治复习策略就是阅读,如果夜晚失眠,我会看看选择题。进入一月后,只剩下两周时间,我购买了20天20题,结合核心考点有选择地背诵了一遍,侧重理解和概要。带着这样的准备,我走进了考场。然而,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我在最后两大题的第二个问题上未能作答(10年的试题留的空间较小,我考完时还有多余的时间,而11年的试题答题区域几乎是10年的两倍,导致我前面写得过多,后面来不及了)。走出考场,我几乎崩溃,责怪自己连题目都没完成。不过,想到更重要的还在后面,我逐渐调整心态。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不易。政治是我付出最少却收获颇丰的一门课。自九月开学以来,我才正式开始复习,首先看了精讲精练,并配以1000题同步练习,每看完一章做一章。这时不必急于背诵,因为很快就会忘记,只需先熟悉知识点。我以每1-2天一章的速度推进,有些章节快速浏览,有些则需要重点记忆,肖老先生会指出哪些是关键章节。1000题完成后,我转而阅读风中劲草,它的知识点更为清晰。后期,我主要依靠这本书,做了八套题的选择题,看了看主观题。可以说,1000题用于掌握选择题,而最后四套题则是为了攻克主观题。考前,我只背诵了最后四套题的主观题,考试时,肖老先生的预测几乎全部应验。最后四套题的作用在于让你面对任何题目都有话可说,因此我对肖老先生的指导深信不疑。
考研英语方面:
最理想的阅读材料无疑是往年的试题。不断研习这些试题,但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完成题目,还需深入理解其中的逻辑联系: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探究每个问题和选项正确或错误的理由,关注常出现的话题类别,积累陌生词汇和表达,以便应用于写作中。我强烈推荐每日坚持记忆单词,例如使用APP“墨墨背单词”,它允许你自由设定每日学习的新词和复习量,并依据你对每个词的记忆效果来定制复习计划,确保你能巩固记忆,避免遗忘。至于是否需要购买实体词典,则视个人喜好而定,我自己并未购书,而是从试题中筛选出不认识的词汇,直接导入软件进行学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这门科目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法与政策等多个领域。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我建议先从各科教材入手,理解并梳理出每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凭做笔记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巩固。
在教育学原理部分,理解和掌握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基本问题,以及教育制度、教学过程、教师角色等实践问题,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我习惯将这些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
中国和外国教育史的部分,则需关注各个时期的重要教育人物、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这部分的学习凭时间线的方式进行,结合历史背景去理解教育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教育心理学方面,重点在于理解和应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动机、教学策略等内容。我会尽量寻找实际的教学案例来解析这些理论,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答题时的应用能力。
至于教育法与政策,要熟悉我国的教育法规,特别是关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权益保护等相关法律条款,以及当前的教育改革政策。这部分内容相对固定,需凭大量阅读和记忆来掌握。
在复习过程中,除了精读教材,我还利用了历年真题进行模拟训练,了解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并针对性地加强。我也积极参与讨论组,与其他考生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