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车辆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同济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车辆工程考研备考注意事项与经验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起步最晚的是政治复习,原因在于这门科目的投资回报率极高,每一单位的努力都能换来丰厚的收获。只需集中精力阅读几本权威教材。由于我个人习惯临时抱佛脚,总是打算到最后阶段再背诵政治,导致原定计划未能全部完成。如果你们提前开始,我推荐以下书籍。首选是《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又称政治红宝书,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编写,权威性毋庸置疑,历年真题几乎直接或间接源自此书,其修订方向也是考研政治的重要风向标,绝对不可或缺。接下来是杨杰主编的《冲刺背诵核心考点》,它与肖老的《知识点精讲精练》内容相近,但更精简,关键考点以特殊标记突出,条理清晰。鉴于我的时间紧迫,我选择了更为浓缩的《核心考点》。肖老的书籍我也购买了四本,包括《命题人1000题》(含解答)、《冲刺8套卷》和《终极预测4套卷》,这些全是模拟题,且与真实试题极其接近,具有预测性质。我做了两遍《1000题》,自行批改并用红笔改正,同时针对错误题目多次复习相关考点。《8套卷》我只做了选择题,马原部分的大题则仔细查看了答案;《4套卷》我不仅完成选择题,还牢记所有大题答案,直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刻还在反复背诵。实践证明这个策略有效,《4套卷》准确命中了四道大题,因此务必重视。至于时政,我搜集了一些可能考到的热点,如果对此不踏实,可以考虑购买《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中包含最新时政要点。
考研数学方面:
我主要讲一下突破阶段,突破阶段主要以大量练题为主。其中,练题又以考研真题为主,张宇的真题大全解包含32年的真题(1987-2018),1998年以前偏简单,可以坚持1天做2套,1998年及以后就1天1套或2天3套。与此同时,张宇1000题和李永乐660题都是不错的习题集,不过1000题有点难、660题有点偏,和考研题风仍有所差异,基础好的同学可做一做,基础不太牢固或者时间不充分的同学仍以考研真题为主即可,争取把历年考研真题做到3遍以上(特别是近10年的真题,参考价值最大)。最后还是想强调,资料贵精不贵多,看书刷题掌握最重要,所以大家把掌握知识作为目标,不要单纯去看做的量,然后自己归纳整理笔记反复看很重要,我觉得这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是很有数学天赋并且大学也没多少数学基础来说这次考研数学成功的秘诀吧!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考研英语我还是有心得的。我的英语不好,经过大半年的学习下来,可以说,英语我是准备时间最充分的,也是最系统的,首先是单词,我把考研中经常出现的3200多个单词背得烂熟(个人觉得背5500没必要,有些根本不会出现,背了也白背),方法就是把97-13年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来,然后把不认识的单词写在本子上(千万不好写在单词旁边)。算起来这70多篇阅读我至少做了3遍。这样单词我也背了,阅读理解也会做了(要知道得阅读者得考研英语)。最后我的阅读理解基本上是一篇错一个甚至全对。然后是翻译,个人觉得翻译也很重要,并不是因为它的分值,而是因为会做翻译,那么你的长难句的问题就不大了,而长难句是贯穿整个考研英语的。我的翻译是先跟着老师学语法,然后做真题,97-13年的翻译我做了两遍,可以说第二遍的收获是最大的。接着是作文,作文很重要,占有30分,对于作文范文还是要背几篇,我由于最后没什么时间了,所以作文就整理出两个通用模板,然后让老师给修改了一下,在考场结合题目自己发挥了。总结的经验就是作文还是要定时练练。剩下的完形填空和新题型,个人觉得这些没必要花时间,做好了前三部分,这两部分不会很差。总的来说就是真题要好好把握。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材料力学》,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理解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如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我在学习时,会凭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来深入理解材料的性能。掌握胡克定律、欧拉公式、圣维南原理等基本定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必要的。习题练习必不可少,凭做题加深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到《结构力学》,它主要探讨的是结构的静定性、稳定性和动力响应等问题。理解力系的简化、静定与超静定结构的区别、影响线的绘制等内容是基础。学习结构力学需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能建议的是,构建物理模型,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直观的物理图像,这样有助于理解。动态问题如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和冲击载荷下的响应等也是考试的重点,理解和掌握振动方程的求解方法至关重要。
在复习阶段,我倾向于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模式。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重要公式和结论,凭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应用这些知识。对这两门课,我都建立了自有的笔记系统,整理出重要的公式、定理和例题,这对后期的复习非常有帮助。
在实际考试中,我发现解答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时,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能够灵活应用。我建议大家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精读教材,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升自有的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