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川大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硕士考研心得重点与经验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根据我的个人经历,我觉得参加考研政治辅导班确实有帮助。授课老师们不仅专业精湛,还极具风趣,让我在他们的引导下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和答题技巧。我选择了肖老师的教材,他的习题集都非常出色,尤其是那1000题,我反复做了三次。为了整理知识点,我还用了三个不同的笔记本,每次复习一种颜色的笔。到了11月,我才开始第四次复习,并直接在书本上填写答案。对于8套卷和4套卷,我也采取了相同的方法,发现这种方法效率颇高。接近考试的最后阶段,我购买了小黄书,因为那时主要是通过做选择题来保持手感,而大题则不必过多练习。最后四套卷的大题是必须要背诵的,别担心记不住,随着复习深入,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它们。就算考试时遇到陌生题目,你也能够应对自如,相信我的建议吧!
考研数学方面:
自从七月初放暑假起,我就在家里投入复习,这种方式适合极度自律的人。这两个月里,我每天从早晨7点半起床,直至晚上6点半,一共学习12小时。家里的环境很惬意,简单地刷牙洗脸吃饭就能节约不少时间,无需操心洗衣买饭等琐事。早上8点开始数学的学习,直到傍晚6点半结束。头一天我会研读数学教材并制作一份精炼的笔记,这个笔记后来成为我的主要参考资料,不再需要频繁查阅课本。次日则做课后练习,改正错误,将错题整理到单独的本子里,深入思考错误原因,因为这本错题集是为自己准备的,有时只需提炼关键信息,让自己理解就好。整个假期,除去每周外出放松一天,其余时间我都按照这个作息,从早7点半学到晚11点。虽然起初有些不适应,但逐渐习惯后,并未感到太过艰难,只是长时间独处房间偶尔会有些烦躁,需要自我调节。通过暑假的努力,我完成了数学的第一轮复习,收获了一个不算厚重的笔记本来记录要点,以及一本厚厚的错题集一号。九月开学后,我每天上午专攻数学,大约花费4小时,按照李永乐全书每天一章,李永乐660题每天10题,李永乐分阶段训练每三天一章的进度进行,每完成一章都要及时纠正错误。这一轮复习持续到11月中旬。此时,我已经完成了李永乐的所有教材,同时拥有了错题集二号和更加详尽的笔记(例如,对于那些常犯错或难以记住的知识点,我会特别标注)。11月下旬开始了第三轮复习,我开始做真题,每隔一天一套,每天上午8点30至11点30模拟考试,完成后立即评分,次日上午则用于改正前一天的真题错误。于是,我又积累了一本错题集三号。至此,考研数学的复习已大致完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反复查看笔记和那三本错题集,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准备。
考研英语方面:
在冲刺阶段,建议这样安排:首先,回顾所有题型的笔记,迅速温习一遍。接着,着手进行13至19年的真题练习,除了作文部分。每完成一次练习,记得采用“3遍式”深度解析阅读部分。此外,每日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按主题记忆大小作文,确保在考试前覆盖所有可能的话题。当然,别忘了利用闲暇时间快速浏览单词。如果时间允许,你也可以选择做一些模拟试题来保持手感。市面上,绿色封皮的模拟题相对容易,张剑的难度适中,而何凯文的模拟题虽然较难,据说能带来不少收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每天大约投入2.5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装置或器件,它是连接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桥梁。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和分类,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是基础中的基础。
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应用领域。例如,热电偶如何利用温差产生电动势,光电二极管是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以及压阻式传感器的应变效应等。这些都需凭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来深化理解。
再者,了解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选原则也是考试的重点。包括灵敏度、线性度、精度、稳定性、响应时间等,需清楚它们的意义,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和选。
对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理论学习时,要尽量理解和记忆,不是死记硬背。凭做实验或者模拟实验来直观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例如,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红外线传感器,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多做题、多分析案例也很关键。历年真题、教材课后习题都是很好的练习材料,凭解题,检验理解和运用能力。研究实际生活或工业生产中的传感器应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我还建议大家参加一些学习小组或者论坛,与其他考生交流,共享学习资源,讨论难题,这样既互相激励,也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