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硕士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复旦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话,我是在下半年出了风中劲草才开始的。选择题我买了1000题但没做,而是用风中劲草的知识点熟悉考点,然后做配套的习题,最后在临考前一段时间再把题浏览一遍巩固。主观题我则是最后一段时间背了肖四其他都没管。最后在考研前一段时间又看了遍做过的全书上的知识点和题,归纳总结,差不多了后就开始定时做真题直到开始考试,期间还做过模拟卷,不过有点难,做了几套就放弃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三月起便浏览了课本,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然后直到五月才开始深入研究数学全书。起初,我认为自己在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足够,大学数学也学得不错,以为全书会轻而易举,然而实际入手后却发现相当困难,每个章节都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来完成。最初,我会尝试不看答案逐题解答,有时思维受阻,有时出错,这让我倍感挫败,甚至后来遇到难题就直接看答案。不过,我及时调整了这个习惯,在六月底前专心致志地重新做了一遍,但仍缺乏整体框架的理解。进入七月中旬,我在暑期留校继续学习,再次复习全书,这次我对知识点有了更系统性的把握,明白每个题目测试的具体内容。第二轮复习时,我搭配了660题,尽管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但有些题目需要的计算量堪比大题,对我极富启发。起初在660题中犯了不少错误,并逐渐察觉许多知识点反复出现。八月底,我完成了第一遍660题。九月开学后,我没有参加课程,而是开始了全书的第三次研读,同时做第二轮660题,随后着手历年真题,按时间顺序依次去做,最后两年的题目作为限时模拟训练。做题时,关注的重点不是分数,而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十月中旬,我已经完成了十多套真题,于是购买了市场上热门的张宇、汤家凤和李永乐等人的模拟试题集。半途而废地做完一半后,我转而开始第二次做真题,并整理错题本,对同类问题进行分类。十二月,我开始做张宇的八套卷,同时也购入了四套卷和合工大的卷子,不过后者难度过大,几乎无法下手,最后我专注于李永乐的6+3和真题错题。在考试前的最后两天,我挑选了近两年的真题作为实战演练。总的来说,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是非常重要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用的朱伟恋练有词。我其实买了好几本单词书,但是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朱伟的恋练有词的书。一遍以后对考研词汇就不那么陌生了,因为是用真题词汇,都配有真题例句,对于有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和句子,也就印象深刻了。另外,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这是恋练有词的一贯理念,其实强调的就是不要去担心能不能考上,简单地做好每天的复习。完型的话我就是写了真题的,其实我感觉算是我的强项,我完型一般错3、4个吧,全凭语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智能微纳系统基础是一门融合了微电子技术、纳米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的综合性课程。理解和掌握这门课,首先需对这三个领域有扎实的基础。在微电子部分,你需了解半导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能带理论、载流子的行为等,这是构建微纳设备的基础。要熟悉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和技术节点,这对理解微纳系统的制造过程至关重要。
进入纳米科技领域,需深入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质,如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并理解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微纳器件的性能。纳米加工技术,如电子束刻蚀、分子束外延等,也是重要知识点,它们决定了能否实现微小尺度上的精确定制。
人工智能的部分主要涉及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应用于微纳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故障预测。理解和应用算法,如神经网络、决策树等,能够帮助解决复杂系统中的问题。
学习这个科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书本知识,实验室的经验同样重要。凭实验,你直观地看到微纳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理解其工作原理,这将大大加深理论理解。
团队合作和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智能微纳系统往往是跨学科的项目,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激发新的思考角度,也可能碰撞出创新的想法。
对复习,我建议先全面梳理每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进行深化理解。做适量的习题和模拟题,既能巩固知识,也能训练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