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南师范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注意1000题是要做三遍的,第一遍做都会错的惨不忍睹,错了没事,切忌欺骗自己看看答案把错的题给改对了。马克思主义和毛中特部分或许会让你略微头疼,这种理论性质的东西充斥着新闻联播的气质,但也务必沉住气,到后面解决史纲和思修就是分分钟的事,在高中阶段谁都学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类的,学起来还可能会让你增生一些兴趣。下一步要做的事很重要,就是把你做错的题目,从大纲解析里面找答案,用晨光彩色标记笔标注出来。好了这一遍下来,务必请你自己做一个粗略的知识回顾和框架的搭建,每个章节在讲什么内容,拿毛中特部分举个例子,第一章提纲挈领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毛爷爷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也是同上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衔接,然后从第二章开始,分别是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第五章和第六章插播了总依据和总任务,因为接下来的是第七章改革开放了(1978-不知道啥时候结束),再然后是考研政治的重点,第八章总布局,这章内容及其丰富,包括中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紧接着就是祖国统一、外交国际战略,最后两章是建设中特的相关问题,总结陈词就是党好党棒棒哒领导好领导棒棒哒。你可以自己建立一个思维导图,带着这个脉络你可以顺利的进入到下一关,这些基础工作是为后期服务的。10月10日-11月5日:第二遍重复上一步的内容,看大纲,做1000题,纠错回大纲标注。注意第二遍的时候你可以把答案写在1000题上了,然后看1000题后面的答案,把错的以及你觉得好的题的解析在题目边上标注下,要知道为什么错,举一反三。11月6日-考研结束:刷完了两编大纲和1000题,这时候会出现一本震撼人心的资料出现—风中劲草,这本书的编排和印刷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的细节之处可以让你真的佩服这本书的作者,跟进大纲,条理清晰,标注分明,重点突出,考研资料中的扛鼎之作。所以,你一定要把这本书当做是你考研政治的制胜法宝,你该怎么做呢?看,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直到考研之前,你也不要放下这本书,看的遍数越积越多,你就会达到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层次,就是合上书,你大概可以知道哪个知识点在那一页的哪块位置。我保持的速度大概是1天15页左右,15天一本书,到考研结束加起来看了三遍。马原毛中特部分你可以多看几遍,四遍五遍无上限。对了,这时候我还同时做了一件事,就是第一遍的时候只是把1000题上的每一道题都在风中劲草上标注,若是单选题第一题,就标注“单1”,多选类推,同时用彩色笔标注。此外,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也出来了,买来利用空余时间看两遍。
考研英语方面:
投入时间记忆词汇,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因为这过程确实枯燥艰难,但绝对值得付出!仅仅过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单词书起码要翻上五六次。我个人使用的词汇书籍是朱伟老师的《恋恋有词》。对于复杂的句子,不必过于纠结其语法结构,毕竟考试中并无专门的语法题目,不过理解并掌握长难句分析会对你的英语水平提升大有裨益!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很关键,即使文章内容一时难以完全理解,也可以依据文章的逻辑结构来解题。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不求甚解!再次强调,词汇记忆至关重要,如果不背单词,尽早放弃考研的想法。阅读逻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听说何凯文老师的阅读课程也挺好,不过我个人对他不太感冒,听他讲解长难句时,总感觉他在故弄玄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有种小题大作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一门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法与政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科目。在备考过程中,你需对这些子领域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我个人认为,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学习的基础,教育学原理部分就是对此的探讨,如教育的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需深入思考并形成自有的见解。
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则需掌握各个时期教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人物的思想,尤其是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有清晰的认知。这里的关键在于梳理时间线,提炼关键事件和思想,并尝试将它们放入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再者,教育心理学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动机、教学策略等内容。这部分理论性强,但与实践紧密相连,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教学场景中至关重要。例如,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至于教育法与政策,要关注最新的法规动态,理解国家对教育的导向和要求。要学会分析政策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答题,也是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构建知识框架非常关键。每复习一个主题,都尝试画出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连起来,这样既便于记忆,也有助于理解和应用。做真题是提升应试能力的有效方式,凭模拟考试环境,既检测学习效果,也能提前适应考试节奏。
还要强调的是,持续阅读和思考是深化理解的过程。阅读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或者关注教育热点问题,这样既能拓宽视野,又能使理论知识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