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大人文学院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南昌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在八月时,我开始观看张俊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讲解清晰易懂。接着到了九月,我着手做肖秀荣的1000题。大纲公布后,我仔细研读了一遍,发现内容非常详尽。随后,我转向阅读《风中劲草》,这本书相对精简且实用,我反复阅读了大约四次,并整理了一份详细的笔记,这让我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如果以后你需要了解如何做笔记,我可以告诉你具体方法,文字描述可能不太够全面。最后,我对《风中劲草》又进行了三次复习。此外,我购买了肖秀荣的八套卷,仅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并重复练习了两次。对于肖秀荣的四套卷,我背诵了五遍,虽然记忆不够牢固。我还使用了任汝芬的四套卷和“20天二十题”作为额外的复习资料。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与政治科目相当稳定。听力和口语是我的短板,勉强通过了六级考试,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算不错,这可能是因为偶尔我会浏览英文网站或阅读英文新闻。据我理解,考研英语的挑战不仅在于词汇和语法,更在于使用英文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即使完全理解文章和题目,也可能无法正确答题。首要任务当然是掌握词汇。我选择的是由俞敏洪主编的无序绿皮单词书,但实际上任何单词书都可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懈怠。到了复习后期,主要依赖真题来学习词汇,早期则依靠单词书。
英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选择了丁晓钟的历年真题超精解,同时也购买了张剑的真题黄皮书作为参考和对比。我从一开始就着手做真题,从难度最高的2010年开始(结果不尽如人意)。我想表达的是,近年来的英语试题相对简单,但我们应以应对最困难的情况为准备。初期,我在阅读理解中的错误率较高,大约错了七个左右。后来我发现,我倾向于用自己的逻辑解答,而非依据文章寻找答案。考研英语需要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答案,而不是凭直觉。到后期,我将阅读错误率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是第一遍的错误率,之后真题更多用于自我评估)。对于长难句,我认为真正的考验在于翻译部分,而阅读理解并不需要深入解析每一个复杂句子,只需大致理解其含义。因此,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足以应对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从第二次做真题开始,重点转向分析,识别不熟悉的单词、常出现的短语搭配以及反复落入的陷阱。我没有计算具体做了多少遍,只是反复练习。到最后,一眼看到首句就能大致猜出文章主题和问题所在。
作文是我较弱的部分,所以我投入了较多时间。我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他的风格比朱伟的更为平实,也更容易背诵。我从九月底开始研读并背诵王的作文,主要集中在真题的作文,涵盖了大约十几年的试题,其他预测题没有背诵,因为时间紧迫。后来我又买了张剑黄皮书的作文部分,但除了获取一些素材,我并没有深入背诵,最终这些素材也没有派上用场。因此,我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预计总分也就十七八分左右。我认为,作文最重要的是形成个人风格,单纯依赖模板意义不大,考试时可能会因紧张忘记背过的模板。最好是能总结出自己的写作框架。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通史的学习,我认为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从先秦到现代,每个时期的特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需熟记于心。我习惯用时间轴的方式进行整理,将各个历史阶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观。要注重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不仅仅是事实。阅读一些经典的通史著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历史文选的学习则更侧重于文献阅读和解读能力。这不仅要求熟悉各种文体,还需能够读懂古文,理解其内涵。我会选一些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经典文献进行精读,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凭注释和译文来帮助理解。我会定期练习写作,尝试用自有的语言复述或评论这些历史文献,以此提高自有的解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还发现讨论和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会参加一些历史研究小组,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历史问题,这样既能从他人的视角获得新的启示,也能锻炼自有的思辨能力。定期做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对历史文选部分,我还建议多接触一些古代诗词,它们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了解历史情感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凭朗诵和欣赏,能更好地领悟古代文化的韵味和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