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朝鲜语笔译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语北语朝鲜语笔译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北京语言大学朝鲜语笔译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从六月底我就着手准备复习政治,当时新大纲还未发布,资料通常在九月才会更新。因此,我购买了一本上一年的教材。然而,今年的考试内容变动颇大,许多知识点都有所调整。对于基础知识较弱的同学,我推荐初期先用旧版书籍。必备参考资料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纲解析(俗称“红宝书”)以及肖秀荣的1000题。作为理科出身的我,初次接触红宝书感到非常吃力,几乎如同阅读天书,需要边做题边理解,每天投入约两小时的时间。到了九月,我会关注新大纲的变化,并购入最新版的红宝书或其配套解析,同时配上风中劲草系列的三本书。我发现红宝书的题库质量欠佳但题量丰富,所以我选择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要点,以防时间不够。后期冲刺阶段,我主要使用肖秀荣的四套卷和任汝芬的四套卷,尽管它们发布时间较晚,但为了确保效果,每份试卷都需要反复研读并背诵大题。切勿一味追求数量,政治学习重在精炼。我自己就将红宝书和解析各看了三遍,风中劲草(粉色封面)至少读了五遍,肖秀荣1000题完成了三遍,而红宝书题库则做了两遍,个人并不推荐。政治科目的出题有一定随机性,不少资料都有历年命中真题的记录,所以后期选择高质量的资料尤其关键。
考研英语方面:
从17年的一月份起,我开始了词汇的记忆工作,到了三月,我开始跟着朱伟的《恋恋有词》学习。到了七月份,我已经大致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同时我也辅以红宝书的单词来记忆,这两项任务并行进行。在那些没有课程的午后,我会专心致志地攻克1997年至2007年的真题,每天坚持一篇阅读理解。由于基础薄弱,初读时我并未期待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而是把遇到的生词圈出来,待完成后再查阅并核对答案。次日,我会回顾前一天的单词,继续推进新的阅读。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单纯的单词记忆确实单调乏味。第一轮结束后,我重新开始第二轮,这次我专注于解析句子结构,找出犯错的原因。这时,每天做两到三篇阅读,难度逐渐增大,我几乎把整个下午都献给了英语学习,那是一段极其艰难且煎熬的日子。由于时间紧迫,我紧接着开始了2005年后试题的练习,依然遵循先前的方法:第一遍标记生词,同时也复习1997至2005年的题目第三遍。第二遍我开始仔细分析,第三遍再深入剖析,第四遍则集中精力于错误部分,反问自己为何出错。我特意保留了一些历年真题作为后期冲刺阶段的模拟训练材料,这些我重复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朝鲜语翻译基础是我每日的重点。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更是对原文理解和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我建议每天坚持阅读大量的朝鲜语文献,包括新闻、小说、诗歌等,这样既能提升语言感知力,也能扩大词汇量。进行翻译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逐渐过渡到段落和篇章。对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查阅相关资料,甚至教老师,确保准确理解并能用流畅的汉语表达出来。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则需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我习惯订阅各种新闻网站,了解国内外大事,也阅读人文社科书籍,丰富自有的知识库。对写作部分,除了练习写作技巧,我还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阐述一个观点。在准备百科知识时,我会定期做一些模拟题,涵盖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也能提高答题速度。
我还发现,参加一些翻译工作坊或研讨会非常有帮助。这些活动能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我在实践中学习和改进。与其他考生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困惑,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想强调的是,复习的过程要有计划且持续,每天都要有所收获,但也要注意休息,保持好的心态。面对压力,我常常提醒自己,学习是一个持久战,不是一蹴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