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三制(三三制理论根据)

“三三制”原则包括三个方面:成员构成需涵盖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班组作战时采取三人小组的形式,以及战斗阵型采用三角攻势。具体内容如下:
1. 政权机构及民意机关中的成员必须由来自三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组成。其中包括代表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员、代表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人士,以及代表中等资产阶级的中间派。
2. 在步兵“班组突击”战术上,应以班级为基础,分为三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名战士组成。
3. 三人战斗小组形成三角攻势队形,每位士兵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分别是攻击、掩护与支援。班长、副班长和组长各自带领一个战斗小组行动。
4. 高中级指挥官在战略上重视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而基层指挥官则应注意适度分散兵力,以防敌军密集火力的伤害,并强调紧密合作,逐步推进,轮流掩护进攻。
抗日战争期间,“三三制”原则被应用于抗日民主政权之中。如今,在学生的学业评估中也提倡使用“三三制”原则,旨在以人为本,动员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
按照“三三制”原则,民主政权中的成员应当由三部分人构成: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左派进步人士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则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的实施有助于团结各个阶层的民众共同参与抗日斗争。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指出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推行“三三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