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考古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总的来看,信赖肖大大的指导是明智之举。连续两年我都在使用“风中劲草”,深感满意,今年更是购入大量模拟题专攻选择题部分。对于政治学习,首年仅精读了“风中劲草”和“肖四”,未做选择题练习,考试时心态欠佳,最后两题甚至因为手部疲劳而简略作答,结果客观题得了37分,主观题32分。今年则增加了“肖四”和“肖八”的背诵,并大量练习选择题,但客观题依旧维持在37分,而主观题提升至37分,这似乎表明刷选择题的效果并不显著。然而,熟记“肖四”和“肖八”显然颇有成效。政治复习不必过早开始,在十月份之前,每天浏览一下红宝书,大致了解全貌,十月至十一月应集中精力攻克选择题,不断重温并牢记零散知识点,十二月全力转入背诵阶段。虽然取得高分颇具挑战,但只要稍加思考,愿意投入时间记忆,拿到65到75分还是相当可行的。
考研英语方面:
我采用了一种较为朴实无华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去年暑假,我开始正式复习,购入一本由郭崇兴编写的单词书,尽管书名已模糊,但记忆中它是根据考研出现频率排序,并配以真实试题例句,这对我非常有用。每天,我会投入整整半天来专注英语,直至考研前夕。那些我不熟悉的词汇,我全都抄在A4纸上,每个词后还附带了一个例句。通过持续的滚动复习,每天大约两小时,到十月份时我已经背诵了五遍左右。之后,虽然减少了背单词的强度,但我仍然每天保持接触。剩余的一个多小时,我用来做历年真题的阅读部分,一次完成一年的四篇文章,随后仔细剖析。到了十月,所有题目都已完成。接着开始了第二轮,重点放在阅读理解上。我逐字逐句翻译每一年的阅读,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与张剑黄皮书的官方译文对比,这种方法让我在提高翻译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每个句子,确保没有遗漏任何知识点。同时,我也分析了每一个选项,将十年考研的所有选项按照不同题型分类,如主旨题、观点题、细节题等,记录在本子上并加上我的理解和总结,以此探索各种题型的规律。对于英语阅读,深入总结至关重要,因为某种程度上,阅读能力更多地取决于解题技巧。这样的速度下,我大约两天处理完一篇文章。十二月初,我开始准备作文,采用了回译法,先将原文翻译成中文,再用自己的中文版本翻译成英文,与原文比较,差距明显,使我深刻认识到原文中的精彩表达。我记下了觉得优秀的句子。到了十二月中旬,为了适应考试时间,我调整了学习计划,改为下午学习英语。语言学习最终依赖语感,因此在最后一月里,我每天都会大声朗读,包括阅读和作文,持续一个多小时。同时,我也定期练习写作,利用张剑正版模拟题中附赠的仿真答题卡,印制了十几份,每隔一天写一篇作文,熟悉布局和篇幅要求。其实,开篇和结尾可以使用模板,基本内容不变。最后十五天,我开始做张剑的模拟题,分数并不关键,关键是掌握时间分配和找到应试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忽视新题型、完型填空和翻译,也会一并查看和总结,只是没有像阅读那样投入大量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考古学,理解其历史脉络至关重要。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到商周的青铜文明,再到秦汉的大一统时代,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意义。我建议凭阅读《中国古代史》等基础教材,建立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知,再深入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性遗址和文物。
要注重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发展学院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复习过程中,我会查阅相关考古报告,比如殷墟、马王堆汉墓的研究成果,尝试理解和分析这些考古发掘的过程和结论。有条件的话,参观博物馆,观察实物,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也是必要的。例如,了解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理论,熟悉碳14测年、DNA检测等科技手段。这些都是考古学家解读遗迹和遗物的重要工具,对理解和解答考古问题有关键作用。
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动态。考古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发现和理论会不断刷新认识。我经常阅读《考古》、《文物》等专业期刊,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这对提高自有的理论素养非常有帮助。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有效的笔记和定期复习是关键。我习惯将复杂的知识点梳理成思维导图,便于记忆和理解。我会定期进行自我测试,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