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气象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气象学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气象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我高中是学理科,所以复习时候为了保险,八月中旬就开始复习政治了。复习的时候马原和毛概基本都是靠老师给讲明白的orz,然后反复看书和刷1000题,9月初开始看肖秀荣,出了大纲又看了大纲。1000题很有用,第一遍不要乱涂乱画,因为要刷上三遍。风中劲草的选择题出的太偏。后期市面上能买的模拟题我全买了,刷了选择题,发现还是肖老师的最顺手,任汝芬的也不错。背书的话,肖四是必须的,肖八先出,跟肖四相同的很多,也可以先背。另外有20天20题。最后那一个月,全是在背,感觉大脑不够用了。直到考前一个月开始做冲刺卷,背诵大题。政治按部就班地复习,就不会出错。前期政治复习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挤占专业课和英语课时间。越到考前,越要加大政治复习时间配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治属于一门可以“突击”的考试科目
考研数学方面:
自从七月初放暑假起,我就在家里投入复习,这种方式适合极度自律的人。这两个月里,我每天从早晨7点半起床,直至晚上6点半,一共学习12小时。家里的环境很惬意,简单地刷牙洗脸吃饭就能节约不少时间,无需操心洗衣买饭等琐事。早上8点开始数学的学习,直到傍晚6点半结束。头一天我会研读数学教材并制作一份精炼的笔记,这个笔记后来成为我的主要参考资料,不再需要频繁查阅课本。次日则做课后练习,改正错误,将错题整理到单独的本子里,深入思考错误原因,因为这本错题集是为自己准备的,有时只需提炼关键信息,让自己理解就好。整个假期,除去每周外出放松一天,其余时间我都按照这个作息,从早7点半学到晚11点。虽然起初有些不适应,但逐渐习惯后,并未感到太过艰难,只是长时间独处房间偶尔会有些烦躁,需要自我调节。通过暑假的努力,我完成了数学的第一轮复习,收获了一个不算厚重的笔记本来记录要点,以及一本厚厚的错题集一号。九月开学后,我每天上午专攻数学,大约花费4小时,按照李永乐全书每天一章,李永乐660题每天10题,李永乐分阶段训练每三天一章的进度进行,每完成一章都要及时纠正错误。这一轮复习持续到11月中旬。此时,我已经完成了李永乐的所有教材,同时拥有了错题集二号和更加详尽的笔记(例如,对于那些常犯错或难以记住的知识点,我会特别标注)。11月下旬开始了第三轮复习,我开始做真题,每隔一天一套,每天上午8点30至11点30模拟考试,完成后立即评分,次日上午则用于改正前一天的真题错误。于是,我又积累了一本错题集三号。至此,考研数学的复习已大致完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反复查看笔记和那三本错题集,为最后的冲刺做好准备。
考研英语方面:
我认为初次复习阅读时,务必逐篇进行翻译,尽管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却极其关键。许多学生对复杂的长难句和翻译题目感到畏惧,但如果能亲自翻译历年真题的所有阅读篇章,理解这些长难句便会变得明朗易懂。此外,每个人做阅读的方法可能不同,我个人倾向于在考英语时先看问题(暂时跳过选项),然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种方法既高效又精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融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理解其核心在于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气候变化的原理。基础理论部分,如大气物理学中的热力学定律、流体动力学方程以及辐射平衡理论,是理解天气和气候系统运作的基础。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对气象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例如风、云、雨、雪等的形成机制,需结合实际案例来加深记忆。熟悉各种气象图的解读,如海平面压力图、卫星云图、温湿图等,是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考试的重点。
再者,气候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不容忽视。你需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掌握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如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要关注最新的气候科学研究进展,比如IPCC的报告,这些可能会出现在论述题或者分析题中。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是要凭做题、模拟实验等方式深化理解。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这对后期复习非常有帮助。积极参与讨论,和同学或导师交流,碰撞出新的理解和思考。
对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物理过程,感到困难,不妨尝试从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例如,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或者寻找相关的科普读物,这样往往能帮助更好地把握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