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考研备考要点与经验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高中就是文科生,背书的能力还是挺强的。。政治是在9月中旬政治大纲出来之后复习的我看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配着1000题做就可以啦。9月份的时候,买了政治红宝书和配套练习,每天做一到两章的样子,差不多到10月底的时候过了一遍,这一遍可以复习的慢一些,看细一些。到了11月就开始背了风中劲草,因为对政治的热情不太高,拖拖拉拉的又背了一个月,这期间又做了真题,差不多这时候肖秀荣的8套卷也出来了,可以做一下选择题,简答题看看第一题哲学的点就可以。12月份做了4套卷,那时候选择题得分特别低,,我总觉得肖四的选择题很难啊,有没有,反正那时候就觉得及格就好了。。还做了蒋中挺的5套卷,到离考研还有两周的时候就一个字啦:背!背肖四和蒋五的简答题,考完政治走出考场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可以这么啰嗦,答了那么多字。。。还有,政治考试的时间充足,所以大家安排好时间,也不要早早做好在那边等,我当时一直写一直写,做了2个半小时。。
考研数学方面:
我首先专注于复习线性代数,同步阅读教材并解答习题,这样的过程帮助我清晰了思维,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学科的框架。接下来,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高等数学,将课堂讲义与教科书内容相结合,自我整理笔记。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重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特别是不断重做历年真题和反复梳理课堂笔记,我觉得这对我的最终成绩提升最为显著。自11月起,我就依据个人的理解,将真题解析和笔记整合成一份解题手册,并在每日做题前浏览一次,以此来延缓记忆衰退。到了后期,我会每天抽出时间在空白纸上默写这份解题笔记。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的数学逻辑逐渐增强,解题也变得更加流畅。不断地归纳教师的笔记,以及三十多年的数学真题,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答题笔记,这使得我在考试时能自如地联结各个知识点,有条不紊地解答问题。
考研英语方面:
大二上考过六级之后,已经有四年多没碰过英语了,状态全无。幸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真心不爱背单词,背得没有忘得多,积极性必然会被打击到,所以我用一周内的零碎时间简单背了一遍张剑黄皮书的单词薄本之后就再也没背过单词(并没有记住)。事实证明,考前查的各种经验贴上几乎都会写的什么单词要一直背、每天背,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较重要,而我的方法很简单——研究且只研究真题,不过一定要足够细致。买了两套张剑黄皮书(1997-2004年,2010-2017年英语的两套真题,前者打基础,后者练技术),刚开始做题特别挫败,觉得文章似懂非懂,做题五道至少错三道。之后我把1997-2004年、2010-2017年英语的真题文章都重新排版整理成了一堆word文档,每行文章之间空出两行富裕,然后全部打印出来,按年份用曲别针装订好。之后先做题、对答案,然后拿出对应年份的真题文章A4纸,对照着张剑黄皮书上的段落翻译以及重点单词释义,仔细研究每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用红笔标出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单词意思,用蓝黑色的水笔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英译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理解文章、提高语感、练习翻译(英语的翻译完全不用练,翻译完所有年份的文章之后翻译模块666)。这个过程刚开始会有点小痛苦,毕竟文章虽然不长,但每年也有六篇文章要翻译呢(阅读4+新题型1+翻译1)。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它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学科,涵盖了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多个领域。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至关重要。你需全面理解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岩石类型与分布,以及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机制。气候变化的历史和影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分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都是基础中的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自然地理学的一大关键。例如,你尝试将学到的地质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地貌分析中,理解气候系统如何影响特定地区的植被分布,或者探讨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的实践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帮助你在答题时有更丰富的实例支持。
再者,关注科研前沿也是提升学习深度的有效方式。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争议点,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比如,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海洋酸化的问题,或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至于复习策略,我认为定期的复习和整理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你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各个主题关联起来,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做题练习也不可忽视,凭模拟试题或历年真题,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强化。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好的生活习惯。考研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保持身心健康,合理安排时间,持续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