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复旦经济学院金融学考研备考注意事项与经验

复旦大学金融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历年政治大纲通常在九月发布,所以在此之前市面上的各类辅导书籍都是基于上一年的大纲编纂的。我个人认为,政治复习无需提前太多,待新大纲公布后着手准备也完全足够。我购买了肖秀荣的加强版套装、大纲解析、风中劲草、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以及最后的八套卷和四套卷。肖秀荣的加强版套装中的精讲精练是依照旧大纲解析改编的,它的优点在于版面整洁,重点鲜明,但缺点自然是与最新大纲有所差异。我在复习时主要依赖大纲解析,而精讲精练则用于识别关键内容,并在大纲解析上做好标记。大纲解析必须深入研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两次。第一次要仔细阅读,因为很多小细节也可能成为考点。第二次则侧重于重温之前标注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要回顾其他内容。风中劲草汇集了重要知识点,能帮助巩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开始时,我会结合大纲解析的一章来完成肖秀荣的1000题,这样一遍下来,题目也就全部做完了,将不清楚或错误的部分标出。第二遍时,再重做之前错误的题目。有人会选择背诵风中劲草,我只浏览了两遍。至于最后阶段的背诵,我选择了最后四套卷,这里要特别强调,最后四套卷必须要背熟!因为真的会出现类似原题的考点。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最后八套卷的大题,其中一道竟然是原题(说到这儿心都在痛)。所以,虽然不必一字一句地背诵最后八套卷的大题,但一定要过目!
考研数学方面:
推荐在9月之前完整地过两遍教材,但这并不只是机械地海量做题。每完成一个章节的习题后,最好能归纳总结关键知识点,如果条件允许,建立一个个人的纠错本也是个好方法,我自己在学数学时就用到了这个方法,通过分析错误原因和题目考察点,避免日后重蹈覆辙。做题必须有针对性和效率!我个人在线性代数部分没看全书,直接用的是李永乐老师的专项教材,它的内容讲解得相当详尽。当时我以为考试不会太难,就没怎么练习高难度题,也没做660题,后期只做了几套模拟试题,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真题上。然而,今年的考试难度比去年高出很多,导致我的数学成绩创下了历史最低,只有118分。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不仅要稳固基础题,更要注重挑战难题!660题、张宇的18讲以及模拟试卷,都需要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复习,很多人感到即使下了很大的力气短时间内也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甚至考完试后觉得复习跟没复习一个样,其实这就涉及一个方法问题。从开始准备考研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考研英语的复习,我想大家都是这个套路,可见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掌握它确实是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但一定要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特别是对于考研英语的复习。想提醒大家的是,考研英语复习过程中真题的地位特别重要,一定要想办法把英语真题琢磨透,而如何利用真题,这里面就有很多道道。有的同学是上来就把十几年的真题在很短的时间内仓促的做完,一次就好几篇阅读理解甚至一整套题,然后对对答案,简单的思考一下就复习别的了,真题做完了就做模拟题。我觉得这是对真题的极大浪费,模拟题和真题是有质的区别的,再好的模拟题也模拟不出真题的水准,因为真题是命题专家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出来的,真题中的难易程度、选项设置、逻辑关系是模拟题模拟不出来的。我复习时一般一次只做一篇真题的阅读理解,用实战的速度全神贯注的做完,然后根据答案和释义认真把文章、题目、选项研究透,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小时的时间。这样慢慢的过来,对真题的命题逻辑把握的就会比较熟,做起来会更有感觉。单词我没有花大量时间去记,感觉干背单词效果不怎么好,就是靠做模拟题积累词汇。关于作文,两年写得都不好,也没找出什么有效的方法,我想关键还是平时的积累吧。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综合基础主要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领域,这两部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金融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市场机制,如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生产者决策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运行,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模型和理论是基础中的基础。
对微观经济学,我建议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供求模型,掌握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原理,对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有清晰的认识。博弈论虽然不是所有学校都会考,但也是重要的补充知识。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要重点关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模型背后的经济逻辑,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重于记忆。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理解了原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解。我会尽量将每个概念或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以此加深理解。做大量的练习题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能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出题思路和难度。
定期复习至关重要。我通常会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确保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回顾本周所学的内容,防止知识点遗忘。我也建议找一些志同道合的研友,共同讨论,相互答疑,大大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