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语北语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从七月份开始准备的,使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参考资料。 很多人建议政治从九月开始准备,我并不认同。如果你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一下手就能高效率学习,九月准备的确可以。但多数人恐怕做不到,尤其对于高中是理科同学的,政治理论晦涩难懂,及早准备无疑能增加胜算,也可缓解后期专业课带来的巨大压力。 七月到九月一直在啃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基本是看完一章之后做一下1000题中对应的部分。由于暑假在家学习,这个过程效率很低,因此耗时较长。一遍过后基本了解了政治的脉络,但是基本没什么印象。 十月出了肖秀荣《知识点提要》,较之上一本薄很多,内容更为精华。第一时间买下并开始精读此书,读了大概三遍左右,水平明显提高。十一月使用肖秀荣最新的《考点预测(背诵版)》,是小册子,先精读,再挑重点背诵,翻看不知多少遍。里边很多论述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了时代化处理,很实用。 十二月,各种模拟题。肖秀荣的八套题、四套题,任汝芬的四套题,蒋中挺的五套题,全都买来参考。个人认为任汝芬的四套题不实用,和考研出题不是一个套路。肖的八套题和蒋的五套题我只做了选择题。这里边肖的四套题水平最高。另外,时事政治选择题,我认为靠模拟题里边的这些足够了,我单独买了一本时政,感觉用处不大。 我复习的教学楼一二层都是自习室,到考研前夕很多人都站在教室外边拿着肖《四套题》的答案狂背,剩下的就靠运气和积累了。政治从9月买书,一直没作为自己的重点,因为专业课浪费的时间太多。一般都放在效率不高的时候做做题,做了一本任汝芬2,考前背了20天20题。就上考场了,感觉老师挺给面子。对答案的时候客观题错了不少,所以说主观题老师挺给面子。总结一下:政治不能决定生死,要注重投入产出比,总分才是王道。
考研英语方面:
我并不善于记忆词汇,总感觉这过程单调乏味,缺乏动力。不过,有的同学热衷于跟随朱伟的恋恋有词或者别的教师学习,各有所好。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方法。我一开始就投身于历年真题的阅读练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试题开始,最初确实感到吃力,几乎每道题都答错,难免会挫败感重重。然而,在这个阶段,正确率并非关键,关键是能逐渐熟悉考研英语的主题类型和高频词汇。单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出现能让我印象深刻得多。我坚持每天精读一篇文章,尽管进度缓慢,但无需焦虑,随着时间推移,速度自然会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汉学概论”,这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度深厚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哲学有深入的理解,还要对全球范围内的汉学研究有所了解。我认为,首要的是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框架认知,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核心理念,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特色。关注并理解国际汉学的研究趋势和重要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建议凭阅读经典文献和学术论文,逐步深化对汉学的理解,并尝试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有的观点。
“文学评论写作”则更注重实践与创新。你需对各种文学形式,如诗词、小说、戏剧等有深入的解读能力,也需具备好的文字表达技巧。我的策略是大量阅读优秀作品,特别是那些被广泛讨论的经典篇章,分析其主题、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模仿和练习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先从书评开始,逐渐提升到对整部作品的深入评论。记得每次写作后都要反思,不断修改和完善,这样既能提高分析能力,也能锻炼文字功底。
在准备这两门课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研究相辅相成。我会定期整理笔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也会选一些特定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某一时期的汉学发展,或某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等。我还积极参与讨论小组,与同学们交流思想,互相激发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