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备考技巧与经验

南京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让我们从八月开始探讨政治学习。一个月足以浏览完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每日一章,并随之完成对应的1000题,同时标记关键点。我个人直接看书的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参加辅导课程,尤其是那些讲解选择题技巧的部分。等红宝书出版后,阅读一遍(它相当于精讲精练的精华版),接着重温1000题。1000题至关重要,多刷几遍。十月份,风中劲草的核心考点会出现,那时就可以开始记忆。书中会标示哪些内容需熟记,至于记忆方法因人而异,我倾向于通过解题来巩固,边做题边吸收。空闲时多练习选择题,非常有益。大题不必过早准备,十二月开始背诵,提前太多容易忘记。到时主要依赖肖秀荣的8套与4套,加上蒋中挺的5套,以及各类模拟试题(如任汝芬系列),做选择题,大题只需理解涉及的知识点并能书写。第二轮复习应侧重于填补第一轮的遗漏,分别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做题,即完成《任之二》的客观题部分。这可能会对你的自信造成一点冲击,因为这本书题目繁多且考察深入,许多细微之处也会成为考点。我当初完成时,准确率低得可怜,还来不及做完所有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听说今年的数学挺棘手,我个人在备考时几乎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数学复习上。初期,我快速浏览了一遍教材,并未解决课后习题,大约用了一周左右,主要是了解框架和基本概念。接着,我用了李正元的全套复习资料,刚开始的确有些吃力,遇到困难时请教老师就能解决。常有人问我选李正元还是李永乐的书,我的建议是依据个人偏好。我个人觉得李正元的书更顺手,题目设计精巧且深入,而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也相当出色,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但从历年试题的难度来看,我觉得李正元的书对我帮助更大。我认为最好在暑期前完成第一轮全书的学习。暑假期间我休息了十天没看书,剩下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90年到00年的所有数学真题,无论是数一、数二还是数三的题我都做了。这段时间的真题质量非常高,特别是那些需要思考的证明题,非常锻炼脑力。十月中旬起,我每周六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使用11至15年的真题来模拟实战。平日我就开启了刷题模式,660题大约一周内就能完成,还做了张8、张4、李正元的400题,以及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种模拟题。或许与某些人不同,我喜欢每天早上做一套模拟题,这样能确保我一直保持高效的状态。持续刷题、校正答案、做笔记、分析错题,期间穿插模拟考试和重温00到10年的真题,我觉得准备得够充分了。我想提醒大家,别光做真题就认为自己的数学水平高,我见过很多只练真题,真题得分130分就觉得数学很好的同学,但其实这只是误导,因为近几年的题目确实比较简单,没有什么特别难题。关于数学,关键是保持手感,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这样才能应对任何类型的试卷!
考研英语方面:
参考书:张剑英语一黄皮书,张剑英语一练习基础篇100,英语二10-16的真题(题目就好),与其说我在做阅读,不如说我在啃阅读,啃得很精细。完型、翻译、新题型的方法也类似。适合自己才是最最关键呀!!!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涵盖了信号的基本概念、系统的描述方式以及系统分析方法等内容。基础部分如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的理解,以及它们的性质,如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是这个科目的基石。这部分需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尤其是复变函数的知识。
掌握系统的时域、频域和复频域分析方法至关重要。比如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概念,这些都是分析系统的关键工具。在频域中,理解傅立叶变换如何揭示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系统对不同频率成分的响应,对理解滤波器设计等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再者,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也是考试的重点。凭Z变换或劳斯判据来判断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用根轨迹法、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来分析连续时间系统的稳定性,这些都需熟练掌握。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实例,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理解。例如,凭设计简单的滤波器模型来理解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如何影响信号。大量的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帮助巩固知识,并熟悉考试可能的题型。
,利用网络资源,如Coursera、Khan Academy等平台上的教程,或者查阅权威教材如Oppenheim的《信号与系统》,都能提供深入浅出的解释和丰富的例题。参与讨论组或者找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也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