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机械工程考研心得重点与经验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一开始就觉得政治自己背太没有方向性了,自己买了教育部出的《大纲解析》,第一遍时马原和毛中特部分我大概是一两天看一章,毛中特的五六七章我大概看了一个多周吧,当时是跟着老师讲解走的,手抄重点笔记,这项工作做得很细致,一天政治就要花三个小时,然后每天看完还有做该章的选择题,就是那个肖秀荣的1000题。之后就是看史纲和思修,我记得史纲我大概看了三四天,思修只用了一天(不过这一天什么其他事都没做),这两部分没有抄笔记,就只是在书上勾重点,因为难点和重点在前两部分,史纲和思修相对而言容易一些。PS:书上的第五部分完全没必要看。第一遍过政治的时候慢到我抓狂,而且看过完全无印象,当时觉得打死我也背不下来。第一遍复习的时候不需要准备大题,所以练习册上的简答题的一个都没看。第二遍看的时候就已经快很多了,对着笔记,看着书上勾画的重点,练练选择题,每天两个小时左右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开始背大题。这个时候我买来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感觉对于选择题部分还是很有用的。
考研数学方面:
我并不否定以题型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事实上,我也偶尔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我还没能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然而,我个人偏向于一种不同的学习策略,倾向于先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再通过归纳题型来巩固知识,以此增强学习效果。对于仅专注于题型本身的学习方式,我并不提倡,甚至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举个例子,今年2018年的数学一和三中有一道概率论试题,涉及到“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而在之前的复习资料中,通常只涉及“离散+连续”(如2016、17年),“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考试后,我翻阅了许多题型集,没有发现任何一本提到这种特定题型。这不应被视为全新的题型,因为该题的核心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理论知识的角度看,并未超出课程范围。但从题型角度来看,它却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超越常规的。如果一本题型书仅仅依赖题型来覆盖所有考点,不仅是降低了考研的标准,也低估了出题老师的智慧。近年来的实际考试题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讲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了我的观点。
考研英语方面:
现在主流的英语真题书等材料是黄颜色封皮的那本书,这个我并没有用,所提不太了解,但既然是主流书想必是绝对不错的。我用的是考试虫的,除了真题以外我买过这个系列的阅读专项训练,大概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做的题就是这个,而真题主要是在暑假后边段和大四上学期开始动手做的。我个人认为,要是买一本真题以外的英语阅读材料,无论是谁出的,应该买一种考法最接近考研模式的。考研真题里阅读的选项大家应该能够发现,就是每一个选项都是不同的方面,而且长度差不了太多,这么一道题就好像是分析了4道题一样。真题都是这么考的,所以如果选辅导书的话大家最好多翻翻,尽可能选一个与真题相符的练习册。特别提示:作文模板虽好,却不万能。总结出几套自己独有的模板,才会让你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完型、翻译等题目,我没有特别去准备,因为这些题目很依赖语感。语感是玄学,短时间内很难提高,只能靠平时的积累。相反,阅读和作文则能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提高,而且本身占的分值也大,大家要抓大放小,有所取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作为机械工程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喻。它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包括牛顿力学、静力学、动力学等内容。在备考过程中,我深感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为关键。
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质点、刚体、力、加速度等,这些都是构建理论力学框架的基础。对每个概念,都需深入理解其物理意义,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例如,“力”并不仅仅是一个量,更包含了作用效果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理解并运用三大定律是理论力学的核心。牛顿的三个定律不仅要在理论上理解透彻,还需凭大量的习题去实践。做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受力情况,利用三大定律进行求解。这需具备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再者,静力学部分要注意力矩平衡和力系简化的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学会使用截面法、隔离法等技巧大大简化问题。在动力学部分,振动、碰撞、守恒定律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同样重要。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动力学问题,如达朗贝尔原理、虚功原理,理解其内涵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是提高分数的关键。
复习理论力学不能忽视实验和实际应用。理论力学并非孤立的知识,它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相连。尝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不仅能加深理解,也有助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