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理工管理与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复习指南与经验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购买了大纲解析作为政治复习的起点,每天同步完成1000题的相关章节练习,整个过程大约用了一个月来完成首次复习。初次复习的重点在于领会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需要构建清晰的框架,此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间线索也需理顺。进入第二次复习阶段,大纲解析的主要作用变成了巩固记忆,同时配合背诵风中劲草,并再次刷1000题对应的题目,这个过程大致占据了半个月的时间。二轮复习完毕后,大量背诵工作接踵而至,包括风中劲草、八套卷以及各类预测卷,其中肖秀荣的押题卷尤其值得关注,毕竟他今年精准预测了四道大题。在此期间,可以抽空学习徐涛的选择题策略和任燕翔的主观题技巧。政治学科讲究的是熟练度和记忆力,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回顾,特别是选择题部分,错误率应尽可能降低。早晨醒来时,我会翻阅所做的笔记。到了九月底,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和1000题的跟进,解题速度提升,焦虑感也随之减少。起初不必过于着急,因为大部分人都在同一时期起步,关键是要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学习。
考研数学方面:
十二月份做各个机构的模考卷练练手,不用过于纠结错误率,因为我个人感觉无论哪个机构的模拟题都跟真题的套路不太一样,所以一周一套,保证不手生就好了。另外,最重要的是看笔记,各类题型的计算方法、易错点、设坑处等,要求滚瓜烂熟,做到一眼看到题目就知道计算方法和坑,这个我是十一月中旬开始看的,在真的考场上很节省时间。基本上数学是跟的李永乐,蛮推荐的。数学复习资料,个人推荐二李的《数学全书》,李永乐的《线性代数》,《660题》,真题就不用多说了。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英语还算挺有信心的,基础也打得不错。起初,我专注于背诵考研词汇,每天投入两个小时,接着就是练习张剑的阅读理解题目。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十一月,我才开始接触张剑的历年真题。每日依旧坚持复习单词,早晨一踏入图书馆,就会花费两小时在单词书上,往往等到看完,就已经接近十点了,这样一来便挤压了上午学习数学的时间。我认为只要掌握好单词,阅读部分就不会有太大困扰,因此认为这个时间投资是值得的。不过,早晨背单词不宜超过一小时,最好能在九点之前完成。除了这一小时的固定时间,我会利用零碎时间来记单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单词的学习就不重要,而是需要更好地规划时间,并且要坚持不懈地记忆,不仅要牢记词义,还要了解其用法以及各种衍生形式。清晨的一小时内,我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太理想,还未完全进入学习模式,这时用来背单词或作文会更合适。直到十一月,我才全力攻克历年真题,但随后意识到起步太晚,因为真题需要多次操练以找出规律,培养解题的正确思路。再次做真题时,我的表现还算满意,阅读理解通常能得30分以上。每篇文章,每个句子,每道题目我都仔细分析并翻译,所以整个过程耗时不少。十二月起,我开始背诵张剑精选的50篇热门作文,也看了一些作文,但实际动手写的太少,仅有输入而无输出,写作水平提升有限。没有经常练习,考试时无法快速流畅地写作,对此深感遗憾。临近期末,模拟试题的练习也不多,整体来说实战演练不够充分,未能找到真实考场的感觉。平日不下苦功,战场上只会付出更多代价!考研容不得丝毫投机取巧的心态。
考研专业课方面:
运筹学,也被称为Operations Research,是一门应用数学学科,它利用统计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决策制定中。在我备考的过程中,我发现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1. **线性规划**:这是运筹学的基础,理解如何设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以及如何凭图解法和单纯形法求解是最基础的部分。要熟练掌握这两个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各种实际案例中。
2. **网络流理论**:包括最大流最小割定理、Ford-Fulkerson算法和Edmonds-Karp算法。这部分需理解网络结构,学会分析流量和容量的关系。
3. **动态规划**:理解状态转移方程,把握最优化原则,如Bellman方程和“无后效性”原则。多做实例题,培养对最优解的感觉。
4. **存储论和排队论**:这两部分理论性强,需深入理解库存模型和排队模型的基本概念,如EOQ模型、M/M/1模型等,并能进行计算。
5. **随机过程**:理解基本的概率概念,如期望、方差、随机变量等,以及Markov链、泊松过程等重要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
- **重视基础理论**:运筹学的每一个分支都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 **动手实践**:大量做题是提高的关键,无论是书后的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要动手去解,这样真正掌握知识。
- **讨论交流**:找同学一起讨论,或者参加线上论坛,共享思路和解答,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模拟实战**: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比如管理决策、资源分配等问题,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