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南师大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南京师范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自九月份起我便涉足政治理论的学习,其顺序依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首先要攻克的是马原,这一部分的概念深奥难懂,仅靠个人思考很难领悟,因此听课至关重要,一旦理解透彻,应对试题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史纲主要涵盖近代历史,内容固定不变,建议构建一个时间线以便记忆,平时可随时回顾,在纸上描绘也有助于加深印象。毛中特与史纲有一定的交叉,据老师透露,今年可能会有所调整,故更新的教材是必需的。至于思修,相对较为基础,部分问题甚至涉及常识,但法律基础知识易混淆,需要重点背诵。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数学,我的基础可以说是相当薄弱。自三月起,我着手整理出一套自己的解题策略和口诀,并悉心记录以便记忆。在做练习时,我会尽量保持字迹清晰,以便于找出错误。我着重标注那些我不懂或者虽然知道但做错的题目。起初进度很慢,我购买了660题,但由于听说难度较高,便没有尝试。之后,我选择了陈剑的数学高分指南来研读并完成了一轮。到了后期,我主要通过真题和模拟题进行整套训练,并深度剖析错题。核心笔记被多数人推崇,即使它出版于2014年,其适度偏难的难度仍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遗憾的是,我没有利用到800题。陈剑的高分指南则相对较为简单。数学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学科,精读一本书多次的价值远超草率阅读多本书。因此,购书时不应盲目追求数量。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有着特殊的喜爱,而且我的英语水平也不错。在解决数学问题的间隙,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沉浸在英语阅读中,对我而言是一种乐趣(这可能是少数人的体验)。我坚定地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英语学习,直到考研前一天都在坚持(考试前夕还练习了两篇文章)。我没有依赖任何如“恋恋有词”这样的工具背单词,而是从1998年的真题开始做起,每次遇到不熟悉的词汇,都会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并且确保每天都有时间复习这些词汇。我认为这样能把握住考研的核心词汇,做得越多,就越能识别常出现的词汇和易混淆的词。闲暇时,我会默默诵读已经做过的文章,像读故事一样,借助情境来记忆单词,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方法。毕竟,足够的词汇量是英语的关键,否则阅读会让人感到无比困扰。接下来是语感的培养,有人问我如何定义语感,我自己也难以言表,只能靠领悟。大概就是面对复杂的句子,你可能无法立即准确翻译,但凭借语感,你可以大致理解其含义。尽管模糊,但在面对选择题时,你的理解足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提升语感,我不停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到我能迅速处理那些对许多人来说棘手的长难句。做题时,不必过于纠结细节,关键在于做对,而后再深入分析。通常,我会花费四十分钟完成两篇阅读,随后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整理新词汇并逐句翻译全文(这是必须要做的,偷懒只会让你后期付出代价)。我从五月份就开始限时做阅读,每篇不得超过18分钟,实践证明这对我是合适的。因为真题数量有限,如果每篇都耗时半小时来精研,未免浪费了宝贵的练习机会。我每天投入两小时学英语,如果你觉得不够,可以增加一小时,但不建议超过四小时,毕竟数学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种类、生理活性及其对食品安全和质量影响的学科。掌握基础的微生物知识是关键,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分类、生长条件以及它们的新陈代谢过程等。这些知识点不仅会在理论部分出现,也会在实验设计和分析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复习时,我会建议你首先通读教材,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关注微生物的生态角色,比如它们如何影响食品的发酵、腐败及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机制。这部分内容在论述题中常常被考察。
要重视实验部分。食品微生物的实验操作如培养基制备、菌种分离、鉴定技术等都需熟练掌握。理解和记忆各种微生物检测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些都是考试的重要内容。找些实际案例进行模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关注食品安全相关的微生物控制策略,例如巴氏消毒法、热处理、防腐剂的应用等,这些都是实践应用中的重要知识点。也要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比如新型食品防腐技术、微生物组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这些可能会出现在论述题或者开放性问题中。
定期做模拟试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与同学讨论,互相解答疑惑,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锻炼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