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华南理工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软物质科学与工程考研备考知识重点与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反复研读了政治大纲至少三次,然后迅速地查阅并标注了多次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时不断审视自己构建的框架。直到十二月中旬,我才开始全力准备大题,那时恰好四套卷问世。说实话,肖老师的四套模拟题和他的终极预测资料无疑是所有复习材料中的翘楚!尽管担心反押题,我还是背诵了许多其他来源的内容,但最终发现肖秀荣的命中率最高,甚至包括反押题部分。因此,他的资料确实物超所值,强烈推荐。对于市场上的其他资料……嗯,个人认为八套卷和四套卷(大约在考前半个月发布)是必需品,你可以选做往年的真题(但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近年来知识点变化较大)。除此之外的材料,我认为并无太大价值。我在后期尝试做了任汝芬的四套卷选择题,感觉难度颇高,与真实考试风格相去甚远。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其他材料进行练习,仅限选择题部分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我基础还好,最早当然是好好看课本,之后看数学分册,做个两遍左右吧,确保上面的知识完全搞懂,10月前,我把知识点复习的比较全面一些。10月份以后呢做做800题,把这个要是能搞懂,问题真的不是很大了,你也可以去看看前几年的原题,难度确实不大。。在做800题的时候每天保证做个30道左右,有时兴致来了就多做十几道:第一遍我是先用铅笔在题目旁边不写过程只写答案的(也可以写在纸上),疑惑不定的题我在序号下打一横,做错的画个圈,这一遍主要是训练正确率;第二遍我在草稿纸上把做了横杠或者圈圈标记的题认真地把全过程写下来(有时间的话建议除了比较基础的题之外)。
考研英语方面:
从17年的一月份起,我开始了词汇的记忆工作,到了三月,我开始跟着朱伟的《恋恋有词》学习。到了七月份,我已经大致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同时我也辅以红宝书的单词来记忆,这两项任务并行进行。在那些没有课程的午后,我会专心致志地攻克1997年至2007年的真题,每天坚持一篇阅读理解。由于基础薄弱,初读时我并未期待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而是把遇到的生词圈出来,待完成后再查阅并核对答案。次日,我会回顾前一天的单词,继续推进新的阅读。这个过程相当缓慢,但单纯的单词记忆确实单调乏味。第一轮结束后,我重新开始第二轮,这次我专注于解析句子结构,找出犯错的原因。这时,每天做两到三篇阅读,难度逐渐增大,我几乎把整个下午都献给了英语学习,那是一段极其艰难且煎熬的日子。由于时间紧迫,我紧接着开始了2005年后试题的练习,依然遵循先前的方法:第一遍标记生词,同时也复习1997至2005年的题目第三遍。第二遍我开始仔细分析,第三遍再深入剖析,第四遍则集中精力于错误部分,反问自己为何出错。我特意保留了一些历年真题作为后期冲刺阶段的模拟训练材料,这些我重复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高分子化学部分,它是研究高分子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重点在于理解聚合反应的基本类型,如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以及它们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要深入理解链转移、链终止、链增长等过程,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布和结构特性。对高分子的化学改性,如接枝、嵌段、共聚等也是考试的重点,需理解其原理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高分子物理部分,主要探讨高分子的形态、力学性质、热性能、电性能等。这部分需掌握高分子的结晶与非晶态、玻璃化转变、熔融与结晶行为,理解它们与温度的关系。高分子溶液理论、相分离、橡胶态和玻璃态转换等也是重要知识点。对力学性能,如杨氏模量、泊松比等,以及热分析方法如DSC、TGA等,也需有扎实的理解。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凭做题来巩固理解,特别是历年真题,你了解考试的出题方式和难度。实践操作也很重要,有机会,尽量参与实验,亲手操作,直观感受高分子的变化,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多看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既能拓宽视野,也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