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同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同济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重读了红宝书,并购入一本与之配套的选择题练习册,是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集,尽管题量不多,但我坚持每读完一个章节就做相应的习题。由于之前已经通读过一次,这次的速度显得相当快。进入12月份,我购买了《最后五套卷》,专注于解答其中的选择题,发现题目相对简单,我的准确率也颇高。随后我又购买了《最后四套卷》,在考前两周,我重新翻开红宝书,有针对性地回顾内容,构建知识架构。每完成一章的学习,我会绘制一个概括性框架图,特别是在近代史的部分,确保关键的时间和事件能连贯记忆。我还挑选了一些固定表述熟记于心,以应对大题时能有条理地作答。接下来的一周,我将重心放在了红宝书的复习上,而在最后一周,我决定集中精力攻克哲学题目,因为这部分是拉开分数的关键。我依据老师的哲学课程框架,结合红宝书中的哲学原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制作了一份详细的知识结构图,涵盖每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但前提是必须先深入理解这些原理。接着,我找出了过去三年的政治真题,针对其中的哲学题目,首先写下显而易见的答案,然后对照我的框架图,逐个套用,只要有相关联的点,我都尽可能写上,总是先阐述原理,再阐明方法论。这样的策略确保我对哲学题目的每一个原理都有所回应,使答案无漏洞。在踏入考场前,我回顾了一遍《最后五套卷》中做错的选择题,结果在考试中遇到了一道曾经出错的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从大三上学期开始看书,第一遍高等数学同济大学第三版(虽然推荐教材是第六版,但是第三版我觉得就足够了,而且薄很多,觉得第三版的排版比第六版排版清楚,第六版的小字看的密密麻麻的脑袋疼,所以就用的这本书)第一遍过书就是做例题和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有很多的那种只做单数或双数,类型是一样的),大概了解个知识轮廓,做到心里有谱。强化阶段数学的主要工作:做笔记,复习笔记,看张宇18讲,9讲。
考研英语方面:
大约过了一遍或两遍词汇后,你可以开始尝试阅读理解(确保这两遍词汇学习是牢固的)。很多人推荐那本黄色封面的150篇阅读练习,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相当不错,它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其解题思路与真题相仿。我也曾购买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一本阅读书籍,不过只做了几篇就放弃了,因为它过于侧重推理,对于考研英语而言,150篇已经绰绰有余。我选择从最近14年的题目开始做起,每天坚持两篇。记住,关键不在数量,而在理解和吸收。无论是初期的150篇还是后期的实际试题,改正错误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对真题的纠错!我的做法是首先把阅读中遇到的生词添加到词汇本里,接着对照译文仔细阅读,每句都要看。然后,再来看错误题目,标出文中对应的句子,特别关注那些关键词(比如转折词或最高级,它们通常揭示作者的观点或文章主题,我相信你们对此都有所了解)。最后,全文通读一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凝固、塑性变形、蠕变、断裂力学等多个重要领域。对晶体结构,理解各种晶系、布拉伐格子以及原子间的键合类型至关重要。我建议使用图表法来记忆,配合实际的例子加深理解,比如金属、半导体和离子晶体的不同特性。
深入理解和应用相图是考试的重点。你需熟练掌握单一成分系统、二元系统和多元系统的相图分析,特别注意杠杆定律和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的应用。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实际案例,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再者,扩散和凝固过程的理解也是难点。对扩散,要明白菲克定律并能计算扩散系数;对凝固,理解液态到固态转变的过程,包括形核机制和生长方式,这些都需凭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来深化理解。
至于材料的力学性能部分,从弹性、塑性到断裂力学,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验基础。特别是断裂力学,了解裂纹扩展的动力学模型,如Paris法则,以及影响因素如应力强度因子,都是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我强烈推荐主动学习非被动接受。不仅仅是听课和看书,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做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凭实践来巩固知识。讨论和合作也很重要,你找到学习小组或者导师进行问题的研讨。
利用在线资源和研究论文也能帮助你深入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凭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你了解到材料科学的前沿动态,这不仅拓宽视野,也可能为答题提供新颖的观点。
保持好的心态也是成功的关键。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去克服,也要学会放松,保持充足的休息,这样保证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