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适航技术与管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适航技术与管理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适航技术与管理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这个科目,资料繁多,无需一一涉猎,深入理解两到三套资料就足够了。目前市面上,肖秀荣的政治教材是比较推荐的;我个人还使用了风中劲草,它的知识点罗列清晰,不过内容相对简洁。大纲是必须要看的,需要逐字逐句仔细阅读,每学习完一个部分就做对应的部分练习题。到了12月,会出现很多政治预测卷,这些必须背诵,但切勿过分依赖。我当初只背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重要的是,你不仅要能背出来,还要能做到即使题目变化,你也有话可写。即使是肖秀荣的题目,也并非唯一标准。如果你真正掌握了知识,你的分数肯定超过只会死记硬背的人。总的来说,对于政治,只要你专心致志地掌握基础知识,认真操练选择题,最后再精心挑选一些内容来背诵,绝对不会成为你考试的短板。
考研数学方面:
起初,我研读教科书,反复阅读了两次,并挑选了一些课后习题来做。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习题的风格与考研试题有所不同,因此不宜过度沉浸其中。接着,我开始研读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天真地计划在通读一遍后转向复习全书。然而,在看到大约第七章的时候,我意识到难度颇高,继续下去可能会耽误时间。于是,我果断转而直接攻读复习全书,这个决策非常明智,因为复习全书比18讲详尽得多。另外,张宇的书中将数学三和数学一的内容混合,导致整体显得较为困难。由于我已购买了线性代数的讲义,我就从复习全书中抽出线性代数的部分并丢弃,这让书变得轻薄了不少:D 去年的数学是多年来最难的一次,而今年则是最简单的一年,我恰好都遇上了...总的来说,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对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多做一些难题,对于调整考试心态十分有益。7月份,我开始做李永乐的全书,并结合分级练习,这算作我的第一轮复习,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9月份,我每天做660题中的高数10道选择题、10道填空题、10道代数选择题以及10道代数题,随后纠正错误,这可以算作第二轮复习。之后,我每周会做2-4套试卷,同时搭配张宇的一千题。随着张宇的8套题、4套题和李永乐的8套题陆续发布,时间便来到了考试之际。这样的学习效果还算理想,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对我来说,英语是个棘手的挑战,因为我在语言学习上并无特别的天赋,特别是对英语不太感冒。早在四月,我就开始着手准备英语,预见到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四到六月间,重心在于记忆词汇,这是最根本且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词汇贯穿于整个备考期间。我选择了红宝书作为单词书籍,厚厚的版本我反复背诵了三遍,之后则转为使用小巧的便携版,每天都坚持背词。起初进度可能会较慢,大约每日投入两个小时来背诵单词,此时可以结合早期的历年真题来实践,务必珍视这些真题,并适当做一些黄皮书的阅读训练,不必过于关注正确率,重要的是积累词汇。确保每天至少完成两篇阅读理解。其次,到了六月至十月,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大部分单词,因此这个阶段的重点转向阅读理解,但单词复习仍需每日进行,约需四十分钟。建议每天下午专心做一套真题,仔细剖析每一道题目,不容遗漏任何一个单词,还要弄清楚其中的长难句。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精读并背诵一些经典真题阅读会有很大帮助,实际上这也正在提高你的翻译技能。最后,十一月至十二月,每天只需花二十分钟左右回顾单词,每周完成一至两套真题以保持手感。随着考试临近,每天专注于一两篇阅读理解足矣。此外,别忘了练习完形填空、翻译、新题型,以及提前准备热点话题的写作,可以找同伴互相批改,同时背诵几篇优秀的范文,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作文模板,效果更佳。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力学基础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这个专业,它既是理论基础,也是实践工具。力学主要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涵盖了牛顿运动定律、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问题、振动理论以及流体力学等内容。
静力学是理解力的作用和平衡的基础。你需熟练掌握力矩、力偶的概念,以及如何凭受力分析解决复杂的平衡问题。在复习这部分时,多做实例分析,提高解题能力,尤其是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需有较强的立体思维。
动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是核心,理解和应用这些定律是解决动态问题的关键。质点和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如动能定理、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都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振动理论的理解也很重要,包括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对流体力学,虽然在专业中可能不如其他部分直接,但它是航空领域不可或缺的知识。理解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熟悉流体静压强、流动速度、黏性和湍流等基本概念,以及伯努利方程的应用,这些都是必备的基础。
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实验和案例分析同样重要。尝试凭实际例子来理解和应用力学原理,比如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桥梁为何能承受巨大压力不垮塌等,这样既能增强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
持续的练习和反思是提升力学基础的关键。定期做一些习题,不断检验自有的理解,并在错误中找到提升的空间。与同学讨论,或者寻找教师指导,都能帮助你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力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