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北科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复习最晚9月份,最早7月中。这门课最大的优点就是超级高的性价比,比如我用3个月考了71,英语学了10个月考了67。这门课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要强调的是,政治越往后学越简单,第一本书最难,哲学也是难中之难,哲学重在理解。然后后面的毛中特简单了一些,后面的史纲也更加简单了,思修2天就完事了。所以大家不要怕,别以为哲学难,后面更难了,这科可不像数学那样的循序渐进。下面我说我的方法吧。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说实话数学考完心里很没底,因为平时练习经常犯计算错误,考试的时候万幸没有出现太多。数学的复习是按大路子走的,课本过一遍,课后习题做一遍,这个过程很长,大概用了两个多月。我是理科生出身,但是毕竟很久没学,所以这个过程其实相当艰难。最重要的是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整理错题,所以就在每部分过完之后整理了易错点。然后就是李永乐的大白本,这个过程更为艰难。个人感觉大白本的难度是略高于真题的,知识点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和复杂。不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历了这个过程,数学复习的路就完了一大半。时间充裕的话大白本可以过两遍,但是我实在时间有限,过了一遍就进入了冲刺阶段。这个时间主要是套题模拟。先是历年真题来两遍,然后是李永乐的6+2和最后10套题来两遍。最后历年真题再来一遍。考前大半个月基本保持一天两套的节奏,保持手感。说良心话考研数学并不难,最怕的就是计算失误和考场发慌。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有一定的基础,事实上,我在英语上的准备时间最长……毕竟对我来说,研读专业书籍比做阅读理解更为艰难……从1998年到2005年,我反复做了两次英语题目,接着从2005年到2013年又做了三次,再到2014年至2019年,我竟然做了四次……这足以表明我对英语的“热情”有多高……但我并不推荐大家都效仿我这种狂热的方式,毕竟时间是宝贵的,专业课程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然而,我想重点强调的是,真题确实至关重要,不要盲目去做模拟题,因为真题有着它独特的命题逻辑,而习惯于模拟题的思维模式会对你的实际考试产生影响。真题值得反复练习,如今英语的难度有所提升,因此多做一些英语真题是非常有益的。坦白地说,我的专业课分数并不理想……但这里我还是想重申,天道酬勤这一原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与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了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能以及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在备考时,我将这个大主题分解为几个核心部分:材料的分类与性质、晶体结构、相图理论、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腐蚀行为等。
对材料的分类与性质,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基本特性是基础。深入理解这些性质如何影响其实际应用非常重要。例如,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陶瓷的硬度和耐高温性等。
在晶体结构部分,理解晶格理论和点阵模型至关重要。要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的晶体结构,并能凭X射线衍射等实验技术解析材料的晶体结构。
相图理论是材料科学的核心之一,需理解和掌握各类相图,如二元相图和三元相图,理解它们表示的信息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是解决材料制备和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工具。
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学习,要求理解拉伸、压缩、弯曲等基本试验,以及杨氏模量、泊松比、熔点、热膨胀系数等重要参数。了解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力下的行为也是必要的。
关于腐蚀行为,需理解腐蚀的基本类型,如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以及防腐蚀的方法,如镀层、合金化等。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理解概念的多做练习题。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对复杂的理论,尝试用实例或实物来帮助理解。参加讨论组或者找导师答疑,也能有效提升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