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厦大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考研备考注意事项与经验

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清楚的记得我是从八月一号开始看政治。(1)首先是《肖秀荣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肖秀荣命题人1000题》,每天看一章精讲精练,之后做一章对应的1000题,建议大家在暑假期间看完这两本书,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可以总结一下每一章的框架,不需要每一句话都抄下来,只是简单的自己总结一个知识点框架,这样最后脑子里的知识点不会乱掉。(2)我从九月开学开始背精讲精练,并且又做一遍1000题,还有《蒋中挺强化通关800题》,和以前一样,背一章做一章的题,因为暑假的时候由于开始对知识的不熟悉,所以做1000题的时候只能边看书边做,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只能九月再做一遍,再加上800题,这时候尽量要不要依靠书本来做题,开始让自己记一些东西,做题中遇到不熟悉的要开始强化,查漏补缺。(3)完成上面的部分,《风中劲草》三件套差不多也下来了,我从十一月开始背风中劲草,并且跟着做风中劲草的习题,其中穿插做《肖秀荣历年真题》,当然要说明一下,我上述所有的做题都是做选择题哈,风中劲草是一本必背神书,咬牙坚持背下来,也就相当于再巩固一遍知识点了,风中劲草里的一些总结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可以帮助理一下思路。(4)背完风中劲草就差不多快要临近考试了,《肖八》《肖四》也接连下来了,由于肖八先出版,所以我二话没说就把肖八背了,但是我拿到肖四一看,才发现几乎肖八中所有的知识点肖四中都涵盖了,而且都是原封不动的原话,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年都是这样,如果是的话,大家完全可以直接背肖四,肖八看着补充一下就好,但是肖四一定要背,一定要背,一定要背(重要的话说三遍)。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定义的理解,扩展的思维,扎实的计算,这三样都不能缺少,缺少一样就不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解题。幸运的是身为理科生,这方面还是具有优势的,相信网上已经有很多有关《李永乐全书》的介绍和推荐了,我用的也基本是他的书,不过不同的是,我有自己专门的小册子,包含相似的知识点,容易错误的地方,平日里对一些相关知识的感悟等等。建议有时间的人这么去做,如果时间不够就没必要了——《全书》拿下4遍保证无压力。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真题的重要性不用强调了吧,考前请保证刷四遍及以上,阅读里每个单词懂不懂,每个选项是不是事出有因,写作十年内的都要自己会套模板写一遍,并不是考前一个星期套套写作万能模板就可以。英语学习不能靠突击,必须贯穿备考全程,时刻不能懈怠。这是我准备的最早的一科,大概从四月初开始,正式复习之前我先找来去年的英语真题做了一下练手,一方面能摸清自己的水平,方便有针对性的制定复习计划,另一方面也能熟悉考研的题型以及难度。我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很多,对于每篇阅读真题基本上都是走翻译分析做笔记背诵或读熟的路子,把每个题型的做题关键点找到,我觉得题型总结特别重要,我对真题全面分析,作了详细笔记,在10月之前全是阅读,之后开始了翻译,翻译每天都做两个,不求多,持续做找感觉,每天做两个,只做真题就行我做了94到11的真题,每个翻译都得把结构分析请对着,新题型在11月开始做的,必须得尽力拿全分,找题眼,通过关键词分析前后逻辑关系通过逻辑关系做题很管用,完型就最后做了几篇,分析了一下,对我而言一般靠语感。进入12月就一个星期一套完整的真题在之前把近两年的真题留下来了。单词我是背了,因为46级时我都背单词了,所以我考研也没列外。作文自己整理的模版,感觉很有用,在平时做阅读时把认为能用得上的句子着力背一些,最后在考研上也会有一些模版,可以借鉴改一下。小作文审好题,基本上是考平时准备的格式模版。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它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主题。我在学习时,特别重视对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解,如AD-AS模型、IS-LM模型,这些模型帮助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货币理论,尤其是货币供应量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政府政策的作用也是考察的重点,比如财政政策如何凭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以及货币政策如何凭调整货币供应来影响利率和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决策,包括消费者行为、企业生产、市场结构等。我在准备这部分时,特别强调基础概念的掌握,如效用理论、成本理论、供求关系等。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对理解和分析市场现象至关重要。对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到垄断,每个市场的特性都需清晰把握,特别是价格决定机制和利润最大化策略。
学习这两门课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阅读最新的经济新闻,尝试用所学理论去解释现实问题,这既能增强理解,也能提高分析能力。做大量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再者,定期复习和总结也非常重要。我会把每天学到的知识点整理成笔记,每周末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找到适合自有的学习方式也很关键。有的人可能更善于独立思考,有的人则喜欢小组讨论。无论哪种方式,关键是要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