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今日汇总》-厦大经济系西方经济学考研备考诀窍与经验

厦门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最近,我投入最多精力的学科非政治莫属,它的成绩也的确让我感到意外的满意。复习是从8月初启动的,实际上可能更早一些,8月10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我借助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读完一章就做对应的1000题。作为一名理科生,初涉马原领域确实让我颇感艰难,题目错误率也不低。但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适应并渐入佳境。大纲解析出版后,我就以它为主,每日研读并刷1000题。大纲解析的内容显得单调且文字密集,我便采取每读一遍就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的方法。这样,第一轮阅读大约在10月份结束,接着我又进行了第二轮阅读,并再次刷题。11月,风中劲草的核心要点发布,我又依据其内容在大纲解析上做了标记。等到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问世,我专心做其中的选择题,大题部分则是反复背诵,粗略估计至少五六个轮回。肖四和肖八的准确性果然名副其实。我还购买了肖秀荣的时事政治小册子,不过最终面对那些时事选择题,我只能凭感觉猜测。临考前,我还尝试了两三套其他人的模拟试卷,仅限于选择题部分。
考研数学方面:
从教材起步,由于提前规划,我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结束课本学习后,我开始了复习全书。初次翻开全书,几乎每十个问题就有九个让我困惑,但我坚持不懈,确保理解每一个解析,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我才完成了全书高等数学部分的学习。随后立即进入第二轮,得益于第一轮的巩固,第二次阅读变得容易多了。
九月,我开始接触最早期的真题,每天都做一套,对不熟悉的概念进行了专项练习,不留任何知识盲区。对于早期的试题,掌握大概即可,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代久远,题目趋势已有所变化。因为我有充足的复习时间,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留到最后考前实战。因此,我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闻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便找来研读,遇到精彩的部分就做笔记,优秀的题目则摘录到错题本中。
完成《18讲》后,依然觉得时间绰绰有余,于是我挑战了《660题》的选择题部分,尽管难度较大,时常停滞,但也从中受益匪浅。进入十一月,我逐渐减少数学学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十年真题集(最后三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使用)。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后面按照章节知识点整理,便于针对性训练,还包含了一些针对不同类别的真题,非常适合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此时做真题显得游刃有余,一般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就能完成,得分基本稳定在140分左右。接着,我会根据章节继续做题,认真记录错误的地方。
十二月,我开始尝试模拟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卷等。模拟卷的难度通常超过历年真题,但仍必不可少,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通过这些难题来磨炼自己。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风格并保持手感。同时,回顾笔记、全书,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查看错题本,然后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重视基础知识,扎实复习才是关键。近年来,真题中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失分。
考研英语方面:
首先,单词很重要。这属于老生常谈了吧。最开始背整本的考研单词,过了两三遍后,开始着重背考研真题中单词。背单词是长期项目,单词也不要求自己每个意思都一次性背住,重要的是坚持。英语除了背单词,就是刷真题了,特别是真题里的阅读,有时间的要进行笔译,长期下来会很有收获。培养真题的语感和做题技巧。记得留三套(三套足够了,千万别留太多,做不完。也别留最近三年的,最近三年的要在之前就仔细研究)真题考前一个月成套练。最后,说说作文,还是联系早点开始,七八月份的时候,开始背范文,各个类型熟练的背一两篇。十月份的时候开始,总结自己的模板,各个类型的。后期一定要动笔练,掐时间练真题作文,练字,修改总结,这样最后一两个月英语作文不会占你太多时间,前面都做到了,到后期保持手感就可以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宏观经济学,它的核心在于理解国家经济运行的大局。我认为,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入门的关键。深入阅读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是很好的起点。要关注模型的应用,如IS-LM模型、AD-AS模型等,它们是分析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在复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凭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论的理解。
微观经济学则更侧重于个体行为,如消费者选、厂商生产决策等。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理解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以及供求定理、弹性理论等基本概念是基础。特别要注意的是博弈论和市场失灵部分,这些都是常考点。我习惯凭画图辅助理解,比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变化,这有助于形成直观的认识。
再者,无论宏微观,我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会定期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财经媒体的文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对提升分析能力大有裨益。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论坛,能你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拓宽视野。
我强烈推荐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它帮助你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使得复杂的经济理论变得井然有序。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非常重要,这能帮助巩固记忆,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